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施与思考

更新时间:2018-04-04浏览:评论: 条

  潘新南

  广东省清远市第二中学 广东清远 51150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调研结果指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核心,主要分为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发展、社会参与等,综合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相互联系,从而以达到在不同情境中能整体发挥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实施 思考

  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进程与安排。课程是教学活动方式、对教学内容、教育目标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根据对课程的理解,尤其是对课程的广义理解,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我校开设了多样化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学生共性的发展方面的,也有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

  一、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及其目标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不同,我校作为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近年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着力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素养,具体表现为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所包括的不仅是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的课程空间内预留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同时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笔者所在学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一是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进行特色化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学校多元、特色发展。

  二、主要实施内容与方式

  (一)开展学术讲座,培养学生文化基础和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指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2]。为此,我校每学年以学科为单位,定期开设学科讲座。在开讲座前几天,安排学生干部手绘海报,宣传课题、主讲老师、内容摘要和时间、地点等,以营造好氛围。讲座课题内容包括人文底蕴方面的历史人物、科学家故事、本地化风俗等。如数学老师讲的《数学发展史》,从“数学起源的四个‘河谷文明’地域”到“三大数学危机的解决”,从原始的记数到初等数学,再到近代数学、现代数学,从几何到代数,从“勾股定理”到“微积分” ,从迪卡尔、牛顿到拉格朗日、高斯,老师有条不紊娓娓道来,让学生知道何为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有一位老师讲的《清远奇观》,从“井口比地面高,水满井口的‘韩公井’”开始,介绍清远奇井、奇石、奇景,以及相关的人物故事,让学生感受清远本地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也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这样的讲座还有很多,如英语老师的《中美文化差异》、语文老师的《从金庸小说看中国的侠义文化》等无不让学生增添文化素养。

  物理老师的《太阳能》、生物老师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化学老师的《化学与魔术》等更是让学生感受了科学的力量。我校还曾请山东省青少年科普专家赵历男教授来到我校开展《神奇的科学技术》讲座,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科学改变生活,甚至改变人类的无穷力量。这类讲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拓宽学生视野,学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感受到一些跨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问题的神奇与魅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为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我校的课外活动分为两大类:

  1.社团活动

  依托学校团委、学生会组建并管理社团,招募有特殊专长和热心参与的学生担任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聘请相关教师担任社团顾问。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学生申请入团时,必须要有至少一位指导老师推介并负责后续跟踪培养,其主要职责有安全管理、技术指导等。学校成立短短几年,开展的社团包括街舞社、魔方社、跆拳道社、摄影社、文学社、戏剧社等30多个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主选报相关社团,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参加相关活动。成立学生社团,校园更活跃了,文化味更浓了。

  2.第二课堂

  我校还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依托学科组老师开设一些兴趣班,例如,生物学科的植物种植小组、物理学科的科技制作小组和无线电测向小组、地理学科的天文兴趣小组等。通过这些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并在活动过程中加深了第一课堂所获知识的感悟与理解。

  学校在每学年招生季,都要举办一次课外活动开放周,在开放周期间:有社团活动展、有社团习作展、有创新作品展、有科技实验展、有艺术表演展、有体能竞技展,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参与,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探访和参与,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有效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

  (三)开展走出校门的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作为学校,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人[3]。

  我校曾组织学生参观清远污水处理厂、走进连山和连南少数民族家庭、参观清远市气象局、参观“清远建市30周年成就展”、走进广州大学城、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等活动。通过组织群体性外出学习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这些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在活动中,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到了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感受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通过走访相关单位、参观建市成就展,感受到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清远发展的一日千里,培养学生社会意识与发展意识,增强了学生务必奋发有为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了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学习动力。通过参观黄埔军校和一些历史革命旧址,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树立为国家强大、为社会进步、为民族振兴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三、关于开设校本课程的思考

  (一)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以选课指导强化生涯规划,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实现清晰定位、科学选课,推动高中课程改革。高考新政提出取消文理分科,使学生自主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多样的学科组合在增加学生的选择性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势在必行,比如邀请大学教师介绍高校专业的分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各专业的就业前景,使学生了解报考专业等等

  (二)开设校本课程的进一步思考

  开设校本课程并非多此一举,一方面,它是区别于学科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是对国家统编教材的延伸与补充;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对学科内容的内化与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我校通过几年的探索,不断优化各类讲座、社团和第二课堂,精心组织校外活动,校园更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建校才几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无人机等比赛取得优秀成绩,高考成绩也连年攀升。

  开设校本课程要有一定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总目标必须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开设才更有意义。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是学校为主导,老师、学生积极参与。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要在各项目的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其次要选好指导老师,老师必须要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要敢于担当、乐于担当。如果老师只是一种应付式的来对待校本课程,浪费了时间、精力和物力,就会让学生失望,这样会产生负面效果。

  (三)依托学科课程开发衍生课程

  依托学科课程开发衍生课程,即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及培育核心素养的需要,在丰富的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开发衍生课程形成学科课程群,供学生选择学习。开设校本课程可以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学生为载体。这样可以进行学生情况跟踪,更有效地管理好校本课程,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有计划、有目的、有具体实施方案地开设校本课程,推动了学校办学品味的提升,最终受益的当然还是学生,这也是教育的根本[3]。开发衍生课程是课程建设的突破点,有利于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

  纵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应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好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中搭起了桥梁,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J]. 张欣. 教育家. 2015(11)

  [2]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褚宏启,张咏梅,田一. 中小学管理. 2015(09)

  [3] 核心素养:技术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走向[J]. 李晓军. 教育发展研究. 2014(17)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