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以实践为导向的汽车德语课程分析与构想

更新时间:2018-02-07浏览:评论: 条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严寒

  西安外国语大学 王鑫

  关键词:德语专业,汽车德语,教学,实践

  一、引言

  传统的外语教学,十分关注学生基于文学修养上的语言能力,无论是教学内容(以文学性文章为审美取向)或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这一点。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科外语教学的任务不再是单一的培养学术型后备军,而是指向“就业”,因此,以社会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就成为重中之重。德语本科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如今,德国与我国在工业方面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合作已十分深入和广泛,因此,若要通过德语教学培养出能够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德语专门人才,汽车德语课程无疑是德语专业教学改革措施中的一个关键性尝试。

  汽车工业是德国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创新性最强的行业,其汽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在出口方面,德国汽车也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行业新星。目前,中国与德国以及其他使用德语的国家在汽车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正在日益加强。有一些德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在技术上的交流和管理上的合作。因此,汽车行业需要一大批德语能力强并同时具备基本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加入,成为中德两国在汽车行业领域进行交流合作的良好中介和润滑剂。但单纯从行业内部培训从业人员的德语能力往往无法真正满足这一需求,因为两国人员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不仅是语言上的,更是文化上和思维方式上的,这要求作为中介的工作者具有很强的跨文化能力,而这种能力绝不是单纯的语言培训能够培养出的。因此,汽车德语的教授和运用将是德语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首先讨论针对汽车德语课程的整体构想,然后以一次课堂实践的安排为例来分析汽车德语课程教学的一种可能性,是一次教学实践上的探索。

  二、汽车德语课程整体构想

  汽车德语课程通常是德语本科教学中高年级专业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它的任务是使具备德语基础知识的学生了解和熟悉汽车相关知识、掌握相应德语基础词汇并了解该领域德语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阅读汽车德语科技文献,提高其在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的德汉互译能力。总体来讲并非是使学生成为汽车领域的专家,而是使学生以德语为工作语言,掌握汽车领域的基本知识,达到“入门”的程度,进而能在工作中事半功倍,根据具体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

  又由于汽车领域所涉及专业门类及知识领域众多,因而汽车德语授课过程中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大体分为三大部分:汽车构造基础、加工制造技术和汽车制造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分类、发动机、底盘、变速器、电器系统、新能源、铸造、切削加工、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

  由上述内容可知,汽车德语属于知识性课程。但由于汽车相关知识的较强专业性,如果教师只是一言堂,单纯介绍汽车知识,该课程就会显得十分枯燥,最终沦为仅将教材和工具书有声化的课程。若如此,学生的兴趣不仅不能得到扩大,反而会遭到损耗。

  因此,要避免这种境况,首先要保证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企业实地参观、模拟工作场景等方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融入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其次,要尽量保证选课学生的热情是出于兴趣、就业愿望,而非学分或其他因素。学生内心的需求永远都是教学的最佳动力。再次,要保证知识讲解的循序渐进、趣味性、直观性。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时刻顾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切忌揠苗助长。

  由于专业和课时上的限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汽车领域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目的。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不同知识模块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获得相关汽车专业知识,并阅读分析相应德语文献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点放在汽车基本知识,相关原理和基本术语的德语表达。这种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学生毕业后,促进和提高学生在汽车行业的翻译实践能力,或者至少要能做到不成为开展汽车领域翻译工作的绊脚石。这一点对于现如今的外语专业学生就业来说至为重要。

  若要达到上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的,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可以借鉴的汽车德语类教材主要是两本,一本是由张建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汽车工程德语教程》,另一本是欧盟IDIAL4P项目的《在华汽车制造公司职业德语培训教程》。第一本教材针对人群确为需要学习汽车知识的德语学习者,其收录均为德语科技文章,配有简答题和单词表,体例上是传统的课文+单词表+问答题+阅读文章。内容上较为陈旧枯燥,文章普遍难度偏大,且配属译文错误较多,用于课堂教学难度大,并且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第二本教材主要是针对缺乏德语知识的汽车领域从业人士编写的,这类人群并不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而仅是缺少相应知识的德语表达能力,其侧重点在于A2-B1等级的语言训练。

  因此这两本教材对于德语专业学生来说,或枯燥难以接近,或偏离学习目标。对于几乎没有任何汽车知识储备的德语专业本科学生来说,基本不适用,甚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起来都是不易之事。可以说,这两本教材并不适合直接用于德语专业的学生,任课教师需要有较大的改编能力。换句话说,对于汽车德语课程,目前急需一本针对具有德语专业能力的人群,用于汽车知识入门的教材。这一教材应能涵盖汽车领域大部分的核心知识点,以较为清晰的体例较为系统地解读与总结相关领域的中德文知识点和词汇,章节内可包括阅读文章、核心词汇、思维导图、图表等,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与之配合的教学手段方面,应采用现代教学手段PPT、音频、视频、现场参观等形式学习和探讨汽车德语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上,汽车德语课程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负责设计教学模式、内容及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是指要求学生课前做好课前学习,对每课的相关主题做好自学,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这种学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堂汇报。教师随后进行讲评和补充讲解。

  课堂汇报由多人小组形式来完成,根据每班人数,每组最多不超过3人。分组在学期初进行,确定每组学生汇报课题。教师向学生指出教学用书及分发音视频学习资料。学生提前进行章节自学,上课时进行相关知识汇报讲解,时间不少于30分钟。教师随后进行讲评和补充讲解,对小组进行打分。学生学期内需按小组提交书面报告一份,总结所分配章节中德文知识点及核心词汇。

  三、课程案例分析

  下面以讲解汽车空调系统的两个课时为例,探索上述想法得以实现的一种可能性。

  本次教学内容包括

  1. 汽车空调系统知识:空调冷源(制冷剂循环)、空调热源(发动机散热)、冷热风配比。

  2. 扩展知识,包括发动机散热系统构成、冷却液循环、节温器、冷却液成分和驻车加热系统。

  教学环节包括

  1. 复习上一章节内容(德语,5分钟)。此环节由教师主导,借助幻灯片与学生用德语对话交流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本章内容学生小组报告(中文,30-40分钟)。由于汽车知识的专业性较强,根据学生实际德语能力,小组成员可用中文口头完成课堂汇报,从而保证汇报质量和听课学生的理解。但要求学生所用PPT或多媒体材料必需为德语。

  3. 教师讲评(德文,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表现指出优缺点,对汇报内容及过程打分。

  4. 教师讲解(德文,40-50分钟)。教师系统讲解相关知识内容。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汽车空调系统构成和功能原理,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驻车加热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中德文术语。可以看出,这两课时的目标是学习汽车知识,德语则只是工作语言。这一设计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关。由于外语专业较多是文科生,并不擅长工科领域的学习,而且此前多数学生对汽车知识一无所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汽车功能原理易于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达到这一点,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报告及教师讲解均可从汽车舒适及安全性需求入手(空调制冷、制热、除风窗水雾),到基本的中学物理原理(物态变化:液体到气体蒸发吸热、气体到液体凝结放热、热交换器增加与空气接触面积),进而讲解系统工作原理(制冷剂循环、发动机冷却液循环),最终通过实物或实物图片及视频展示,使学生对相关知识不仅有理性的学习,更有直观感性的认识。课程最后,借助幻灯片进行系统性的中德文知识点总结,便于学生归纳,加深对课上内容的印象。

  四、总结

  最后从就业现状来看,英语虽普遍成为中德合资或德资车企的工作语言,德语依然有其独特地位。除传统三大德国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合资整车厂外,德语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在中小型德资或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从事涉及汽车相关知识的工作,汽车德语课程的开设对于德语专业毕业生工作实践有其必要性。而本文只是探讨了这一课程的构想及其教学中的一种可能性,对此话题还需进一步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建强.汽车工程德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 丁伟祥.科技德语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 霍英. 社会需求导向德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与构想——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 语文学刊,2015(12):132-134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