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研究生多元化培养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更新时间:2018-04-04浏览:评论: 条

  王亚纳(浙江大学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310027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新途径;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体制的不断健全,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受部分传统体制束缚,导致研究生培养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颇为凸显。为此,如何从社会需求出发,解决教学矛盾,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多元化人才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中普遍性问题的表现

  (一)学生综合能力弱化现象较为突出。突出表现为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表现出习惯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不敢或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靠简单地推演或论证来间接获取相关知识。受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他们主要面对的是理论学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社会实践有较大的差距。一部分研究生即使参与了科研实践,也很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是局限于导师的研究领域之内,无法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特殊”师生关系的矛盾激化。众所周知,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区别就是导师。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存在的是对研究对象亲密合作和共同探索的师生情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升和人们物质欲望的膨胀,在当下这种不言自明的师生关系逐渐在发生改变,甚至异化。“老板”与“雇员”的扭曲关系悄然而生,学生成为了“纯粹劳动力”的身份执行,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完成导师指定的任务,导师的“好”与“坏”的评价在于是否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对于“坏”的导师是直接强迫学生无偿写课题,致使许多研究生为了完成导师交给的“硬性任务”而无暇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无暇进行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以致顾此失彼,一无所成。

  (三)教学管理自主意识不强。一是导师没有明确的培养责任要求。导师既是学生学术成长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更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多数导师都忽略了自己作为管理者这一角色,这导致学生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部分导师过于依赖院系的管理人员,缺乏与同行的沟通交流与协作。二是学生没有自我管理的主动性。自我管理意识不仅使研究生明确具体的职责和任务,还可使其积极配合导师及时、自觉、主动进行学习和自我管理,进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但是目前实际情况是一些研究生自我要求和约束不够严格,自我规划不够细致,参与学术活动、实践环节积极性不足。

  二、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中普遍性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功利化现象严重。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模糊,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缺少了孕育创新精神的意识。在培养模式上,一般都还采取的是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不少的还是师傅带徒弟的单向灌输和传授,研究生关注的问题长期局限于导师所熟悉的研究领域,对科学前沿了解的并不多。同时,限于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客观条件,有的硕士研究生没参加过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或者是社会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综合能力,阻碍了学生进行开拓性思考。更甚者对一部分研究生来讲 “学历”大于“学问”,目的非常功利,学风浮躁轻飘,把硕士、博士学历当敲门砖,只求找一个好工作,这从主观能动性上影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

  (二)导师制度的不合理。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导师制为主,主要强调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保证研究生教学环节方面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导师利益分配的取向侧重于科研成果,学生培养质量遭忽视。另外,学校给导师分配学生,往往侧重于导师的科研经费,不是根据导师往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事实上,部分导师多忙于行政事务和应酬,既难以潜心做研究,更难腾出时间指导学生,结果造成大批优秀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而资历较浅的导师就只能利用有限的学生资源通过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或者理论文章发表为自己谋取相应报酬,久而久之,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孕育而生。

  (三)教育体制不完善。首先在教育理念上缺少独立人格教育传统教育方面,还是采用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生采取的是说教方式。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传输。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从自身的标准去教育孩子,并未真实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思维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某一社会现象或者实际问题时,就会采用教师、家长传授的方式去进行对号入座,或者是直接去请教教师或者家长,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是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缺乏综合素质培养。这一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是综合素养差,缺少自主管理意识。最后,学校管理方式有待改进。高校通过创建规章制度来对学生展开日常管理,管理人员面对的学生群体庞大,无暇一一指导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些管理机构即便是让学生去参与管理,学生也是处于从属性地位,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来制定管理制度,这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三、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一)注重协同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首先倡导校企协同合作发展。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弱化”的现象,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实际训练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与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效果。大学教育的条件尤其是实际训练的条件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囿于学校教育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难有作为的,必须从根本上转型,使学科教育与知识、技术创新的氛围、过程相结合,传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并得到相关条件的支持。因此,校企合作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条件。其次,提倡本研协同培养。要敢于打破本科、研究生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壁垒,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的需要。麻省理工学院早在1993年就针对四年制本科通才教育的局限进行改革,开始实行“理学士-工程硕士无缝计划”,使学生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受到完整的训练。本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构建宽厚的、通用性较强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研究生阶段依托现代工程科技和产业领域,培养专业才能,增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克服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错位”现象,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培养更多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最后是倡导师生协同合作。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对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应从本科阶段起就配备导师,使他们有机会领略名师、大家的风范,在导师帮助下制订学习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互动,感受其睿智与思考精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二)切实关注研究生成长,优化师生关系。目前,就学校教育与导师引导而言,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师生关系,需要做到切实关注研究生的成长,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了解研究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引导研究生解决困难,转变导学之间非健康状态。为此,应该有意识建立师生之间有效而通畅的沟通渠道,加强师生双方之间的互相理解。

  (三)创新管理方式,健全研究生培养体制。研究生培养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学校自身的特色,从培养机制、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方面出发,强化研究生管理体系。对研究生教育更应强调系统、协调、开放、创新。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保证学院、学科、导师、研究生自我的行动与学校的顶层设计理念一致。协调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学科层面、导师层面、自我管理层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上进行明确分工。对于在教育管理中的衍生问题,用协商、创新方法来解决,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个管理部门和管理者都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理解现代管理理念的精髓。学校的导师与管理者对研究生要在育人上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学校、学院出台导师培训制度,通过参加国内外的师资培训、进修、学术访问、参与研究生培养高端论坛、全人教育学术沙龙等多种渠道的历练,学习先进的育人方法与育人理念,因材施教.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能力与水平。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研究生培养越来越受到集约型和粗放型培养方式的矛盾困扰。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有效的教育空间中,链接优势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刘春桃,刘松,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新机制中的功能与其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09(11)96-98.

  [2] 陈艳慧,李博,李勇,张瑾,在研究生培养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38-42.

  [3] 郑红星,高校研究生培养导向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27-28.

  [4] 鞠晓生,谭琦,关于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思考与探索[J].学生管理,2015(11)229.

  [5] 刘秀梅,贺杰,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创新模式的对策及建议[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0)175-176.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