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爱上习作,从小练笔转型开始

更新时间:2018-02-26浏览:评论: 条

  杨建华

  【关键词】 小练笔;转变;爱上习作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义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很多孩子对于这个方式、这个过程,是充满恐惧的。恐惧,意为惊慌害怕,惶惶不安。孩子对习作有着莫名的恐惧,内心极度排斥,可想而知,老师再如何深入浅出的引导,他们也听不进去;再浅显的书面表达他们也不愿意去做,习作效果怎么会好?所以,教师如何巧妙地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便是高效完成习作的首要任务。

  一、将任务型练笔转变成习惯性练笔,消除习作恐惧

  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县里下达的“小作训练要求”每学期至少7—8篇,一个单元一篇小练笔,绝大部分语文老师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每学期也只是完成了县里下达的最低指标,没有几位老师愿意再去进行其他习作的指导和訓练。老师们将完成小作变成一个任务,孩子们自然也是跟随着老师的脚步机械性地完成这个任务。其实一个学期7—8次的小练笔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激发孩子们的表达兴趣,无法促使孩子们养成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更加无法让孩子们树立习作的自信心,这也是他们畏惧习作的主要原因。

  我在教学中,实行每课一练,除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训练任务中涉及的课文,其他课文也自备作文本,必有练笔。这套自备本和课堂作业无任何区别。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要求,无不感到意外和失望,听到我说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不怕习作,甚至爱上习作时,更是一脸的不屑啊,只能算是苦于教师的威严,硬着头皮接下任务。好吧,我要让你们以最差的心情迎接最好的结果。就这样,每课一练,每课一得,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从起初的心不甘情不愿,到后来把每课的一个练笔当成是应该的事,能主动去做,自觉去写,慢慢地,他们便习惯去表达,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半学期后的一次提出写作要求之后,我说:“你们变了,知道吗?”他们摇摇头。“现在我提到写作,你们已经不会有不情愿的表情了,也不会有很失望的‘啊了。”孩子们都欣喜地用力点点头。我大呼:“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进步了的自己!”那次的掌声很持久、很响亮,从孩子们闪光的眼睛里,我知道,他们已经习惯去表达,已经不再对写作充满恐惧了。

  二、将繁杂型练笔转变为简单型练笔,激发习作兴趣

  《义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的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抓住基本的作文要素,制订最起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起码的实用性写作能力:①对写作内容只要求‘具体明确;②对语言运用只要求‘文从字顺;③对表达技巧只要求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习作教学要将习作简单化,不能让学生背负沉重的写作任务,不需让学生运用繁杂的写作技巧,只为学生没有过多束缚、习作能自主、愿意表达、乐于表达而服务。

  在教学《成语故事》一课中,根据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的特征,我设定了这样的写作目标:“写一个你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样的要求一出,孩子们是很欣喜的,一来是自己亲历的事很好写,二来是自己告诉别人一个道理(这对于一贯听惯了父母的训斥、老师的教诲的孩子们来说最有吸引力)。我只强调“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其他没有作任何引导、交流,孩子们提笔就写,不多大功夫绝大多数孩子已经一气呵成。再看,有内容,丰富多彩;有道理,一语中的。有以和伙伴之间骑车比赛的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友谊的珍贵;有以同学放屁取乐大家的故事,告诉我们文明礼仪的重要;有以受到意外帮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的道理;有以发现妈妈生白发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要用实际行动的必要;有以父母不愿捐款帮助陌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助人为乐不仅是善行,更是责任的承担……“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探索总非真”,孩子们的世界多么丰富,眼中所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皆是素材,每一个故事背后无不蕴藏着他们真挚的情感、做人的智慧。

  综上所述,小练笔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是孩子们书面表达的活水,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孩子们在玩中实践,实践中体会,体会中感悟,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展露,驰骋思维,挥洒情感,真实行为,真正爱上表达,爱上习作。

  【参考文献】

  [1]陈云宇.基于儿童幸福发展的语文教学观[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