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立足诗本,横引纵联教古诗

更新时间:2018-03-14浏览:评论: 条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丽珠

  关键词:古诗教学;指向诗本;横引纵联

  古诗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笔者认为古诗教学应立足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着力于古诗教学在培养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突出作用,根据古诗的文化内涵,创设各种情境,应用各种手段,旁征博引,让古诗教学成为一个趣味十足,诗情摇曳,渗透文化,提升素养的过程。下面,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出塞》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立足诗本,横引纵联,丰厚古诗的教与学。

  一、指向诗本——识体、适体、得体。

  古诗是语言的精华,凝练的艺术。2011版课标对第三学段古诗教学有明确的界定:“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基于课标和文体特征,教学中,我在诵读、解意、悟情、学法迁移上下足功夫。

  (一)识体而教,准确地领会古诗要旨。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古诗教学中学生应该发展的核心能力。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让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音韵之美中,饱受熏陶,让古诗词的音韵和谐之美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

  初读古诗时,引导读出诗歌的节奏,根据诗的平仄规律,为“教”(jiāo)字正音,初步渗透古人读诗依字行腔的读法。进而通过范读、练读、齐读,指导学生按平长仄短的吟诗方法练习吟读,初步感受古诗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诵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富有个性色彩的个人读,慷慨激昂的男女读,激情满怀的全班读,读边塞诗,读《出塞》,读咏月诗……整节课,氤氲着浓浓的诗意,回荡着绵绵的诗韵。在学生们兴趣盎然的琅琅吟咏中,整个课堂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气。

  (二)适体而教,精准地把握教学重点。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本秘妙,那是作者的心路,自然也能成为教学的思路,课堂的教路和学生学诗的门路。

  《出塞》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为引导学生领略文本秘妙,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步骤:一抓意象,感将士之思。抓“明月”这一情的载体,联结含“月”的诗句,让思念在吟诵中蔓延开来。二读互文,感战争之苦。王昌龄的“月”不仅是思念的化身,更是千年战乱的见证者。为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体会“人未还”的复杂情感,借用战争资料的分享,借用图片、音效的视听双感冲击,激起学生对战争的痛恨和征人的同情。三是识用典,感将士雄浑豁达。通过链接资料,了解李广将军,体会诗人运用典故表明心迹,抒发豪壮之情。当孩子们把无声的情化作有声的读时,孩子已经融入诗的意境中了。诗人伟大的人文情怀已浸润孩子的心灵。

  (三)得体而学,有效地促进能力迁移。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什么样的文章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这就要帮助学生与这一篇或者这一类诗文进行联结。因此,本课在学法引导上侧重于阅读古诗的策略引导:“初读诗,读准字音——品读诗,解意悟情——拓展读诗,发现特点”三个大环节中,让学生亲历学习古诗的渐进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一类古诗或一位诗人诗作的基本方法。除以上学古诗的共性,也应关注《出塞》作为 “边塞诗”的特性。联结大量的古诗之后,孩子逐渐辨识出边塞诗一般文体特征及基本阅读方法。这是一个“举一反三”的学习进程。最后,把《出塞》和《从军行》对比学习,孩子们很快地发现《从军行》中有类似的意象,相似的意境,相同的用典手法,同样的豪情。实现从学一首诗到初步品鉴一类诗的飞跃。

  二、横引纵联——适时、适度、适量。

  教材是一个媒介,一个由此及彼的媒介。根据学段特点和诗歌特点,在诗本教学的基础上,横引纵联,把大量相关的诗歌、资料链接到课堂中来,丰富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和感受,使古诗教学变得丰盈而厚重起来。

  (一)适时。破题之时,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小小诗词会活动。在有趣的九宫格“连字成诗”中巧妙复习边塞诗。当这些诗句一起出现在屏幕上时,零散的记忆归整为一类诗——边塞诗。诗句感悟之时,横引同一主题的不同诗文,如边塞诗。纵联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如《从军行》。以课内带课外的方式,建立起学生对一类诗,一位诗人作品的联系,丰厚了学生的积累,并借由一首诗,了解一类诗,并在对比中进一步了解诗人,透过一类诗,读懂一位诗人。教学之后,适度延伸,让学生找出更多边塞诗来读,引导学生透过一类诗,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诗歌的鉴赏能力也在适时的拓展阅读之中得到提高。

  (二)适度。古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形成了固有的、特殊的文学意象,演化成民族的文化现象。例如,诗人借折柳表别情,借孤雁抒孤寂,借流水写情愁……然而同一意象承载的情感内涵,往往丰富而非单一。咏月的诗在浩瀚的诗海中可谓一景,有时表思乡,有时抒孤寂,有时蕴含哲理……拓展,并非一切拿来主义,而要学会取舍。课上,抓住“明月”所传递的思乡、盼团圆之情,拓展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让思念在吟咏中泛滥,让《出塞》中将士的千年之思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直击学生的心灵。适度的取舍还表现在取“月”舍“关”,取边塞诗之一般特征,舍边塞诗之博大精深。适度的取舍,使古诗教学有的放矢,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

  (三)适量。诗是凝炼的艺术,细细咀嚼就不难发现诗中存在着许多“留白”,可引可联的内容太多。然而,入诗应该小开口,深挖掘。教学《出塞》时,避开艰涩的战争诗拓展,适量借助历史战争资料,借助战争图片的视听双感冲击,打破时空的限制,启迪孩子去想象,想象“人未还”之种种牵挂、思念之痛,想象“人未还”之边关凄寒、战役之苦……语言和思维如同硬币的两面,是躯体和灵魂,水乳交融,不可截然分开。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帮助孩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去感悟诗歌背后的可能性。适量得宜的拓展,应是适应学生的生情,紧随诗歌情感的主线,帮助学生从诗句寻诗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而非喧宾夺主,使人雾里看花,越看越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教学就应该识体而教,教出古诗独有音韵美;适体而教,教出古诗独有的情致美;得体而学,获得学诗、赏诗之能力提升。适时、适度、适量,有了古诗教学有效拓展的这三把尺子,就能让诗歌教学丰盈而不庞杂,丰腴而不臃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薛法根.识体·适体·得体 ——文体分类教学的价值考量.语文教学通讯.2016,27

  [3]崔峦.身为语文教师,你必须要知道的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素养.网络文章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