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里,杭州外国语学校初二学生苏语桐是典型的“江南才女”。她从小饱读诗书,语文成绩优异,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可英语学习却陷入了“文化隔阂”的困境:能背诵繁杂的语法规则,却不理解西方文化背景;能默写长篇范文,却写不出有思想、有温度的英文文章;即便口语发音标准,也因缺乏文化共鸣,无法与外国友人深入交流。“孩子学的是‘没有灵魂’的英语,只会做题,不懂表达背后的文化内涵。”苏语桐妈妈的话,道出了不少江南学子的英语痛点——重形式、轻内涵,缺乏人文浸润。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语桐妈妈了解到奇速英语研学营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实景教学模块,便带着孩子前往成都参营。入营之初,苏语桐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不高:“英语就是一门考试科目,和我喜欢的传统文化没什么关系。”直到第一堂“文化主题”思维导图课,老师用一张思维导图串联起“traditional culture(传统文化)、custom(习俗)、heritage(遗产)”等词汇,一边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一边对比西方文化差异,还通过“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让词汇学习与文化理解深度绑定,苏语桐才逐渐改变了看法:“原来英语可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奇速的实景课堂,让苏语桐在行走中感受中西文化碰撞。在成都博物馆,她用英语记录蜀锦、蜀绣的制作工艺,对比杭州丝绸与四川织锦的文化差异;在杜甫草堂,她用英语吟诵杜甫的诗歌,向外国游客介绍“诗圣”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还尝试用英文翻译《春夜喜雨》,感受中英诗歌的语言美感;在宽窄巷子的非遗体验区,她学会了“paper-cutting(剪纸)、shadow puppet(皮影戏)”等非遗词汇,用英语向中外游客讲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个外国叔叔对剪纸特别感兴趣,我不仅教他剪了一只熊猫,还给他讲了‘年年有余’的文化寓意,用英语解释‘鱼’和‘余’的谐音梗,他听得特别入迷!”这次经历让苏语桐发现,英语不仅能“学西方文化”,更能“讲中国故事”。
针对苏语桐“人文素养突出”的特点,老师为她定制了“文化英语写作专项训练”。从“介绍家乡文化”到“对比中西习俗”,再到“表达文化思考”,老师引导她将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表达技巧迁移到英语写作中。“以前写英语作文,我只会套用模板,现在能结合自己的文化理解,写出有观点、有细节的文章。”苏语桐的英文作文《The Beauty of Hangzhou Silk》,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丝绸的历史、工艺与文化内涵,还融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被营地评为“最佳文化传播作文”。
奇速的“思维导图+故事”记忆法,让苏语桐的词汇积累更具人文温度。老师将“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主题词汇融入思维导图,再通过趣味故事帮助记忆。比如在学习“literature(文学)”主题时,用“世界文学名著之旅”的故事,串联起“Shakespeare(莎士比亚)、Tang poetry(唐诗)、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等词汇,让她在了解文学常识的同时,轻松掌握单词。7天时间里,苏语桐不仅积累了大量人文类核心词汇,还构建起“文化主题”词汇网络,为英语表达注入了丰富内涵。
结营时,苏语桐的英语口语从“流利应答”升级为“深度交流”,能与外国友人探讨中西文化差异;英语作文从“模板化表达”变成了“有思想、有温度”的文化传播载体;英语成绩更是提升22分,从班级中游跃升至前列。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英语学习的意义:“英语是一座桥梁,能让我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也能让我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
如今的苏语桐,成了学校“文化交流社团”的核心成员,经常组织“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主题活动,还开始尝试用英文翻译杭州的民间传说。“奇速让我明白,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文化视野的拓宽。”苏语桐的成长,印证了语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在奇速英语研学营,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传承文化、开阔视野,让英语学习充满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