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情境化应用

更新时间:2018-03-20浏览:评论: 条

  姜芹

  江苏省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210028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情境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必修课程。2017年在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突出强调了中国梦、国家安全、中华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充分说明国家层面对年轻一代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关注,其课程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对于相应的科目教师而言,采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突出小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地位,实现理性教学内容与感性生活实际的高度融合。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化应用的意义

  小学是个体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小学生开始认知世界、感知社会,价值观、世界观萌发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小学生感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学习法律知识与社会常识的必备课程。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兴趣不稳定、感性认知为主等特征,采取情境化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将看似枯燥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外化为各类形象元素,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

  首先,为看似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铺设充满生活性、趣味性的情境,让小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明白所谓“道德与法治”不是虚无缥缈、与生活毫无关联的存在,更有助于拉近他们和社会道德、法律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将学习当作一种兴趣,进而提升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作为三维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呈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是让学生提升自身的公民素养,强化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从真实、直观的知识情境中体验、感受和接收。而情境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基于感受认识和总结知识,不断调整自我、有所进步。

  再次,情境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往往需要与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等策略相互搭配,而在此过程中,不同学生之间通常会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学习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同龄人中找寻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适当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改正,大大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化的应用原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启情境化教学需要秉承以下原则,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首先,选择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为避免盲目、泛滥和不切合实际的情境介入课堂,给小学生造成各种不适感,教师一定要酌情考虑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比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告别小马虎》一课,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出现的因马虎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案例带入课堂当中,如市场上售货员马虎造成的财产损失;写信、发邮件时因为书写马虎引发标点语句错误,从而造成了歧义——让小学生在充分意识到马虎危害的情况下,懂得认真、仔细的重要性。

  其次,坚持情境设置的多元化。除了与每堂课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外,还可以在情境的设置形式上予以创新,实现多元化。比如小组合作创设情境、竞赛类教学情境——如此的设置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还能助力生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推动高效课堂的达成。

  再次,注重情境实现的趣味化。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模拟职业、故事再现等方式,来进行情境的呈现(或表达)。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冬爷爷在哪》一课,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冬爷爷的照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再比如六年级上册《感受村民选举》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选民、村干部、普通老百姓的角色,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对角色进行诠释,并围绕最终的呈现效果进行讨论、点评,从而强化学生(包括表演者和观看者)对于我国民主选举和公民意识的认知。

  最后,注重情境主题设置的正确性。即教师在课堂中所设置的情境,一定要符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与思想道德观念,情境设置当中一旦出现矛盾、会引发争议部分的内容,要随时做好引导、一面给学生造成偏差性的认知。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情境化应用策略

  要想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化应用的效果,就必须注重具体的应用模式——换言之并非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课堂上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开启情境化教学。要想真正意义上通过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控制手段,来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和弊端,充分发挥“情境化应用”的价值,就必须合理选择该教学方法的切入模块,笔者认为教学主题的导入及推进教学目标的过程,都可以有效纳入“情境”,接下来笔者将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为案例,探究教学情境化实施的策略。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苏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包罗万象,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为了避免课堂上创设的情境无效,教师就需要采取巧妙的导入方式,无论是问题的激发引导、图文欣赏、角色扮演抑或是实践活动,都需要潜心设计、发掘素材,并做到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比如一年级上册《红绿灯在站岗》一课,可以采用游戏导入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行人、车俩及信号灯的角色,让学生根据信号灯做动作,并通过朗读“信号灯儿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环节;再比如三年级《家庭记忆》一课,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课下收集家族的老照片,并在课堂上介绍照片中的每一位成员,来开启本堂课的教学主题——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中,笔者所采取的导入方式,是让学生以“没有水的一天”为主题,进行课前小品的表演。在表演过后,笔者尝试提出这样的问题:

  “停水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体育课运动后满头大汗,但当我们回到教室后发现没有一滴水,大家又是什么感受呢?”

  小品的引入、问题的抛出,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性,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鉴于情境化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情境中”,并非只存在于语言和文字中,因此导入情境的设置还要充分注意时效性,即紧跟时代与潮流,关注学生周边发生和关注的“大事件”,注重情境的“新鲜”。

  (二)优化目标,贴合实际

  为优化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效果,教师还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解构和优化,使之更加契合生活实际。一方面目标的设置要具有阶段性,要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入手,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要从社会道德及价值观的视角出发,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作为终极指向。比如《从一滴水说起》,笔者便将目标细化为三个步骤:①意识到水的重要性,②感知我国水资源的稀缺和不平衡状况,③培养自身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良好意识。三个目标循序渐进,其中首个目标便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以其随时能够遇到和感受到的真实情境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而第三个目标则是本堂课存在的根本目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曾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可期达到的目标,换言之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蹴而就的教学形式并不符合其思考和认知的状态,合理解构和设置目标,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投入到课堂,走进学习情境之中。

  (三)创新方法,优化结构

  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对课堂结构的优化,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意识。比如在涉及 “中国水资源严重不足”部分的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先提问——后观看——讨论的教学方式。首先,在不公布具体资料的情况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观看、去聆听:

  “你看到了什么?”

  “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是什么导致了你所看到的这一切?”

  之后,笔者采用画外音配乐朗读古诗的方式,让学生一边观看干旱的土地、常年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小朋友的生活状态、因为缺水而枯竭的河沟等图片(或影像),一边带着问题思考,思考的同时,不急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所想,而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意见、交流答案,让学生在小组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想法、启迪思维。

  (四)生成评价,确保效果

  适度的评价可以激发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及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比如在课前小品环节,教师可以从学生表演的情况、对生活细节的挖掘角度来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以“别人观点中的启发”为主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其学习的信心,并将课堂所学进行有效内化。

  结语

  面向生活,关注情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化实施的关键之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教师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设置有趣、与生活相关联的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律的存在,培养丰富的情感、促进自身思想的成长。当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教师对情境的选择要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与“生”同行,以学生发展为指向进行情境选择和实施,方能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庄荷娟.论常态化生活情境的创设——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17):48-49.

  [2]涂莎莎.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J].学周刊,2017(32):112-113.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