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更新时间:2018-04-02浏览:评论: 条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中心小学 陈义智

  【关键词】阅读 能力 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伴随着一个人的终生。可见阅读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有多重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重视预习,教给方法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只有通过预习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得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学习才能更主动。每篇课文的课后问题是解决教路和学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钥匙,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后问题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一来,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了。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授新课,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的是这么是的:

  1、预习要求要明确具体:即①自学生字、新词;②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③画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再上课,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根据课后练习,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蝙蝠和雷达》这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科学家共做几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通过这样的预习,让学生运用填写表格的方式,边读边思考,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和质疑,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

  二、抓住题眼,激发质疑

  书有名,文有题,题目往往对一篇文章或一部分知识内容起着统领全篇或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是文章表情达意的眼睛,在题眼的引领下,也可使枯燥的课文学习变得有趣的探讨和感情朗读,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抓住题眼来学课文,就抓住了全文理解的重点,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有很大帮助。训练学生看题学思考,解题理思路,一旦养成这个习惯,便有了一种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我是这样启发的:根据课题你想提出几个问题?学生通过审题,提出了:启示什么意思?钓鱼会得到什么启示?这样,学生根据这些质疑,在学习课文时,就能紧紧围绕重点词“启示”去思考、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辨析课题,抓住重点词,从重点词找切入口,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巧设疑问,理清线索

  潜心会文本,有疑自然进。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遇事总爱问“为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发问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设疑给学生去探讨。一节课该设计几个问题?该问些什么?用什么方式问?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专列啥意思?②为什么要给燕子乘专列?③你想对这些居民说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瑞士人民爱鸟的形象。在《穷人》一课教学,我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处沉默,再进行体会。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我问学生:“桑娜为什么沉默?当时她心里想些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桑娜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想着如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而渔夫为什么沉默?学生的回答是多元化的,有的说渔夫想起与海浪搏斗的恐怖,心有余悸,看到桑娜沉默,所以不说话;有的说渔夫渔夫在想这鬼天气再这样下去,一家人的生活该怎么办?学生正是在这样不断地探讨中,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抓住重点,以读代讲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学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桂林山水》一文,主要描写了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课文中都写了什么?那些词语、句子描绘了桂林山水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的排比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掌握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老师不断地朗读指导,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为桂林山水的风光所陶醉。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居民们“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寻找”这些词语进行品读,学生读懂了瑞士人民爱鸟的情怀,同时也被他们的行为深深地感动。

  五、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会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出示多媒体课件,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于得法”,我们在教学过程,只要用心探索教学之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明.王欣.奚素艳.有效备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101-107

  [2]梁日德.穷人教学反思. [J]小学教学参考.2012(3):59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