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八天七夜,我在永川遇见了“会发光的英语课”

更新时间:2025-08-22浏览:评论: 条

结营那天,永川的晚霞把天空染成了橘子色,我站在夏令营的门口,手里攥着蔡章兵教授给我写的“保持好奇”,突然想起开营第一天,我拖着行李箱走进教室时,心里还在嘀咕:“八天能学啥?不就是换个地方背单词嘛。”现在才知道,我错得有多离谱——这八天,奇速英语给我的不是“学了多少”,是“怎么学才开心”,是让我看见:原来英语课能像星星一样,闪闪发亮。

 

这“光”是从刘老师的“故事语法课”开始的。以前学语法,老师总说“记规则”,什么“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加s”,我记了又忘,忘了解释放。可李老师上语法课,手里总拿着本绘本。学“过去时”那天,她翻开绘本,指着图画说:“你看,昨天小松鼠摘了松果——‘yesterday, the squirrel picked pinecones’,‘摘’这个动作是昨天的,所以‘pick’变成‘picked’。”她边讲边做“摘松果”的动作,讲台下的同学跟着学,我也跟着比划,居然顺嘴就把句子念出来了。后来她让我们自己编“昨天的故事”,我写“昨天我吃了冰淇淋”,李老师给我画了个小冰淇淋,还写“对啦!‘ate’用得好”。那天我才发现,语法不是冷冰冰的规则,是能装进故事里的小零件,跟着故事走,就不容易错了。

有次课间,我跟王老师说“以前觉得语法像蜘蛛网,缠得人头疼”,她笑着递给我颗星星糖:“那是没找对方法——就像织毛衣,知道针法就不难,咱这八天,就是教你认‘针法’的。”现在我做语法题,总会先在心里编个小故事,居然真的少错了好多,这大概就是“方法”的魔力吧。

这“魔力”里,少不了蔡章兵教授的“督学小课堂”。开营第三天他来巡课,我们正好在做“单词听写”。我最怕听写,手心里全是汗,写“delicious”时,把“c”写成了“s”,急得快哭了。蔡教授正好站在我旁边,他没说“写错了”,而是指着单词问:“你看‘delicious’里的‘c’,像不像一块小蛋糕?蛋糕是不是‘美味的’?”我愣了愣,看着那个“c”,还真像!他拿起笔,在旁边画了个小蛋糕:“记住这块小蛋糕,下次就不会错啦。”

 

那天下午他给我们开座谈会,有个男生说“我记单词总记不全”,蔡教授就从口袋里掏出张思维导图:“你看,‘care’是‘关心’,加上‘ful’就是‘careful’(小心的),加上‘less’就是‘careless’(粗心的)——单词不是孤立的,是串在一起的珠子,找着线,就能串起来。”他边说边画,线条弯弯曲曲的,像小蛇,却把单词串得明明白白。我在笔记本上抄下那张图,现在背单词时,就学着画线条,居然真的能记住一串词。

让这“串珠子”不硌手的,是班主任王老师的“小细心”。我睡觉轻,夏令营宿舍人多,第一天晚上没睡好,第二天早上眼睛红红的。陈老师看见的,没说啥,晚上查寝时,悄悄给我塞了副耳塞:“试试这个,要是还睡不着,就来我办公室,我给你热点牛奶。”有次我感冒了,不想吃饭,王老师端着粥到我床边说“吃点才有力气学呀,不然刘老师的故事你都听不清了。”她总说“别硬扛”,可她自己却总忙到半夜——有天我起夜,看见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窗户上映着她低头改作业的影子。

助教陈·老师是“游戏搭子”,也是“学习小助手”。有次我跟他说“我怕考试”,他拍着我肩膀说:“咱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能看懂英文动画片,能跟外国朋友打招呼——你看,你现在能听懂动画片里的‘thank you’了,这不就进步了?”

现在想起来,夏令营的课堂好像从来没安静过。“单词萝卜蹲”时,我们喊着“apple蹲,apple蹲,apple蹲完banana蹲”,有人蹲错了,自己先笑倒在地上;“英语猜谜”时,小林同学比划“游泳”,我们猜了半天“fish”,他急得喊“是我!I can swim!”全班笑成一团;最难忘的是“小组话剧”,我们组演《龟兔赛跑》,我演乌龟,说台词时紧张得声音发抖,台下陈老师和小郑老师跟着我一起说,声音轻轻的,却像给我搭了座桥,我顺着桥往前走,居然把台词全说完了——下台时,冉老师给我递了瓶水,说“你刚才眼睛里有光呢”。

结营那天,家长们涌进教室,我妈拉着陈老师的手说“孩子回家总说英语课好玩,以前从不主动说,现在吃饭时都跟我飙英语”。旁边的王妈妈也笑着说“我家那个以前背单词要催,现在自己拿着思维导图背,还说‘这比玩游戏有意思’”。蔡教授站在人群里,听着家长们说话,眼睛弯弯的:“您看,孩子不是不爱学,是得让他们觉得‘学有意思’——有意思了,不用催,自己就往前跑。”

离开的时候,我回头望了望教学楼,王老师还站在门口挥手,冉老师手里拿着那个总装着润喉糖的小盒子,小陈老师在跟同学击掌。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好像真的在发光。我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里面有李老师画的绘本图,有蔡教授画的“小蛋糕”单词,有陈老师写的“好好吃饭”,还有小冉老师录的听力音频。

八天七夜,我捡着更重要的东西了——我知道了背单词可以画思维导图,学语法可以编小故事,说英语不用怕说错;我知道了原来老师可以像朋友一样,会给你塞耳塞,会喂你喝粥;我更知道了,英语不是课本上的黑体字,是能说、能玩、能放进故事里的“活东西”。

现在我看英语题,不再皱眉头了;听英语听力,会跟着轻轻哼了;甚至有次跟表哥视频,还敢用英语跟他说“我参加了个超棒的夏令营”。我妈说我变了,其实是奇速英语让我知道:原来学习可以不用“苦哈哈”,可以甜滋滋、亮晶晶的。

 

真希望这样的“发光课”能走到更多地方去,让更多像以前的我一样,觉得英语“没意思”的孩子,也能看见英语课的光——毕竟,谁会不喜欢跟着光走呢?而把这光递出去的人,像刘老师,像冉老师,像蔡教授,他们才是最亮的星呀。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