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八天七夜,一场让英语“活”起来的夏令营——奇速英语夏令营闭营纪实

更新时间:2025-08-22浏览:评论: 条

当最后一张合影里的笑容定格,当营员们抱着沉甸甸的笔记和奖状挥手告别,奇速英语八天七夜夏令营终于在蝉鸣与欢笑声中落下帷幕。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集训,更像一场关于英语的“奇妙冒险”——在这里,枯燥的单词成了趣味游戏的伙伴,复杂的语法有了清晰的逻辑脉络,而原本对英语“提不起劲”的孩子,眼里渐渐有了光。八天里,老师的巧思、教授的督学、班主任的暖怀、助教的陪伴与课堂的欢闹,织就了一段让孩子们舍不得结束的时光,也让“好的教育”有了最生动的模样。

 

 

一、课堂:让兴趣牵着英语走,方法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原来英语课可以不用盯着课本读!”营员小宇在结营分享时眼睛发亮,这是他对奇速英语课堂最直接的感受。在很多孩子的印象里,英语学习总绕不开“背单词-做习题-错了改”的循环,但在这里,课堂是“会动的”——当老师拿出“单词卡片接龙”的道具时,原本坐得笔直的孩子们瞬间举起了手;当“语法情景剧”的剧本分到小组,内向的女生也会为了角色台词主动和同学讨论;就连最让人头疼的阅读理解,老师也能编成“侦探破案”的故事,让孩子们带着“找线索”的心态去读文章。

 

 

奇速英语的老师都有个“绝活”:把复杂的知识点拆成“小台阶”。比如教“时态”时,李老师没直接翻语法书,而是拿了个沙漏:“大家看,沙子往下漏是‘现在进行时’,漏完了是‘过去时’,要是提前猜沙子啥时候漏完,就是‘将来时’。”她边说边让孩子们上台“演沙子”,有人扮演“正在漏的沙”,边跑边喊“我在进行!”;有人扮演“漏完的沙”,叉着腰说“我已经过去啦!”——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连蹦带跳就把时态的逻辑捋顺了,晚上回宿舍还在互相“演时态”。

 

 

图片上传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翅膀。”这是英语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从不逼孩子“一天背100个单词”,而是教“词根词缀记忆法”:比如看到“un-”就知道是“否定”,记“happy”时顺带记住“unhappy”;讲阅读时教“关键词定位法”,不用逐字读也能抓重点。营员小雅以前总抱怨“单词背了就忘”,现在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单词思维导图”:“老师教我把同类单词串起来,比如‘食物’下面画汉堡、苹果,旁边标上英文,现在记单词就像搭积木,有意思多了!”

 

 

这样的课堂,没有“必须学会”的压力,只有“我想试试”的热情。当兴趣被点燃,当方法入了门,孩子们突然发现:英语不是“要我学”的任务,而是“我想学”的工具——这正是奇速英语最想传递的:让孩子先“喜欢”,再“会学”。

 

 

二、督学:蔡章兵教授的“严与暖”,让每份努力都被看见

 

 

“蔡教授来巡课啦!”这句话一传开,课堂上的孩子们会下意识坐直,但眼里没有紧张,反而带着期待。作为奇速英语的创始人,蔡章兵教授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夏令营的教室里,他不是来“检查”的,而是来“陪学”的——他会悄悄坐在教室后排,跟着孩子们一起听老师讲知识点,偶尔在笔记本上记两笔;也会在课后拉着孩子问:“今天那个‘思维导图’懂了吗?不懂咱再让老师讲一遍。”

 

 

蔡教授的“严”,藏在对细节的较真里。有次抽查单词,他发现几个孩子把“environment”的字母写错了,没批评,反而拿过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拆分图”:“‘en-’是‘使’,‘viron’像‘周围’,‘-ment’是名词后缀,连起来就是‘周围的环境’,这样记是不是就不会漏字母了?”他边画边说:“学英语不能图快,要‘扎实’——每个单词、每个语法点,都要找到‘根’,不然记不牢。”那天下午,他特意让老师加了堂“单词拆解小课”,直到每个孩子都能把易错词写对才罢休。

 

 

但更多时候,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他的“暖”。营员小浩基础弱,总怕拖后腿,有次躲在走廊里哭,正好被蔡教授撞见。他没提学习,反而蹲下来问:“听说你昨天课堂游戏赢了‘单词卡片’?能给我看看吗?”小浩愣了愣,把卡片递过去,蔡教授翻着卡片笑:“这卡片上的画是你自己涂的吧?比老师画的还好看!”聊着聊着,他才慢慢说:“基础弱不怕,夏令营就是让你补‘基础’的。你看这卡片,你愿意花时间涂,就说明你愿意学——慢慢来,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赢了。”

 

 

后来小浩的笔记本扉页写了句话:“蔡教授说,慢慢来,就是赢。”而这句话,几乎成了很多孩子的“小信念”。蔡章兵教授常对老师说:“督学不是‘逼’孩子学,是让他们知道:有人在盯着他们的努力,有人在帮他们找方向。”他的出现,像一根“定海神针”——老师知道“要教得更扎实”,孩子知道“我的努力有人看见”,这份“严与暖”交织的督学,让夏令营的学习既有“规矩”,又有“温度”。

 

 

图片上传成功

 

 

三、关怀:班主任的“小纸条”,是夏令营里的“暖心符”

 

 

“小桐,今天天气热,记得多喝温水,抽屉里给你放了藿香正气水。”“小哲,昨晚看你咳嗽,我给你带了润喉糖,在你枕头边。”这些不是妈妈的叮嘱,而是夏令营班主任张老师每天的“日常”。每个班的班主任都像“大家长”,他们记着每个孩子的喜好:谁不吃香菜,谁对芒果过敏,谁晚上睡觉怕黑;也记着每个孩子的小情绪:谁因为没考好偷偷难过,谁因为想家抹眼泪。

 

 

开营第二天,营员小琳想家了,饭都没吃多少,班主任王老师看在眼里。晚上查寝时,她没提“想家”,而是端了碗热粥进来:“我让厨房给你煮了甜粥,放了点你爱吃的葡萄干。”小琳捧着粥,眼泪掉在碗里,王老师坐在床边轻轻拍她的背:“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她第一次住校也哭,后来发现,和同学一起上课、玩游戏,日子过得可快了。你看你同桌,今天还说想和你组队参加明天的‘英语话剧’呢。”那天晚上,王老师陪小琳聊了好久,直到她抱着枕头睡着,才轻轻关上门。

 

 

班主任的关怀,藏在“看不见的细节”里。他们会在每天早上提前去教室开空调,怕孩子们热;会把孩子们的脏校服悄悄拿去洗,晒干了叠得整整齐齐;会在课堂游戏后递上纸巾和水,笑着说“玩得开心就好”。有次暴雨,几个孩子的家长没法按时来接,班主任们就把孩子带回办公室,给他们煮面条、讲故事,直到家长赶来——“孩子在这儿,您放心”,这是每个班主任对家长说过最多的话。

 

 

家长们看在眼里。小哲的妈妈在家长群里说:“昨天接孩子,他说班主任老师半夜还来给他盖被子,孩子没说想家,反而说‘不想离开王老师’——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孩子的福气。”正是这份“把孩子当自家娃”的关怀,让夏令营成了“第二个家”——孩子在这里不孤单,家长自然更放心。

 

 

图片上传成功

 

 

四、辅助:助教的“小尾巴”,是身边随时在的“小老师”

 

 

“助教哥哥,这个句子我还是不懂!”“助教姐姐,你看我这个单词写对了吗?”在奇速英语夏令营里,助教们就像孩子们的“小尾巴”——课堂上坐在后排,谁举手就立刻过去;课后围着课桌转,哪个孩子有疑问就蹲下来讲;连午休时,也会被围在中间,手里拿着笔记本帮人改作业。

 

 

助教大多是英语专业的,他们懂孩子的“小心思”,也知道哪里容易“卡壳”。营员小雨总怕问老师“太简单的问题”,每次有疑问都憋着,助教老师·发现了,主动凑过去:“我当年学英语也总卡壳,你看我这笔记本,上面全是‘蠢问题’的笔记。”她边说边把自己的笔记给小雨看,“有问题随时问我,咱俩‘偷偷解决’,不让别人知道。”后来小雨成了助教身边的“常客”,遇到不懂的就拉着小林小声问,八天下来,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小林画的“语法小漫画”。

 

 

除了帮着解难题,助教们还是“课堂游戏搭子”。玩“英语接龙”时,他们会悄悄给反应慢的孩子递“小提示”;分组演话剧时,他们会帮着改台词,教孩子怎么发音更自然;甚至晚上宿舍“单词小竞赛”,他们也是裁判兼“啦啦队”。营员小凯说:“助教姐姐不像老师,更像姐姐——我昨天背错了单词,她没说我,反而和我一起罚抄,说‘我陪你一起记,这样你就不觉得累了’。”

 

 

这些年轻的助教,是连接老师和孩子的“桥梁”——老师没顾上的细节,他们补上;孩子不敢对老师说的话,愿意对他们说。有家长说:“孩子回家总提‘助教老师’,说老师教他记单词的方法比课本上简单,还说以后也要像老师一样学英语——能让孩子有‘想成为榜样’的心思,这助教没白请。”

 

 

五、圆满:从“怕英语”到“爱英语”,这是给家长最好的答卷

 

 

闭营那天,有个“惊喜环节”:播放八天的照片和视频。当镜头里出现孩子们第一天拘谨的样子,对比现在笑着飙英语的模样,不少家长红了眼眶。小宇的爸爸说:“来之前孩子说‘我最讨厌英语’,现在倒好,在车上就开始背夏令营学的单词,还说‘下次还要来’——这变化,比考多少分都让我高兴。”

 

 

变化不止在孩子身上。营员们的笔记里,单词不再是密密麻麻的字母,而是带着思维导图、小漫画的“故事”;他们会主动用英语和同学打招呼,会拿着夏令营学的“阅读方法”去看英语绘本;甚至有孩子把课堂游戏教给弟弟妹妹,说“要让他们也觉得英语好玩”——这正是奇速英语想做的:不止教英语,更要传递“喜欢学、会学”的思维。

 

 

蔡章兵教授在闭营仪式上说:“八天七夜很短,但只要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学英语的兴趣,学会了哪怕一个方法,这场夏令营就值了。教育不是‘填东西’,是‘点火’——把孩子对英语的‘火苗’点燃,让他们愿意自己往前走。”他说这话时,台下的孩子举着“奇速英语,我喜欢!”的牌子,笑得灿烂。

 

 

散场时,小浩抱着蔡教授送的“单词手册”,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要好好学英语,下次来当‘小助教’!”阳光落在他脸上,也落在家长们的笑眼里——好的教育,大抵就是这样:孩子愿意学,家长信得过,而这份“好”,会像蒲公英的种子,被孩子们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英语可以不难,学习可以很快乐。

 

 

 

 

 

八天七夜结束了,但孩子们与英语的“故事”才刚开始——这或许就是奇速英语夏令营最圆满的结局:不是教完多少课,而是让每个孩子带着“喜欢”和“方法”,勇敢地往下走。而奇速英语也会继续走下去,把这份“点火”的教育,传递给更多孩子。

    奇速优客

    相关文章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