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

更新时间:2015-12-10浏览:评论: 条

  张荆山

  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 43421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隐形知识教学;言语习得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隐性知识主要存在于学生高中阶段的人生经验、情感思想、文化习惯以及技术印象等等方面。通常所说的“领悟”、“语感”、“体会”、“揣摩”等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道理与方法就是隐性知识的最佳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当中所提到的“现代汉语语感”、“领悟作者内涵”、“精彩语句的表达能力”就是对学生在隐性知识学习方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高中语文隐性知识的表现特征

  (一)依附语境

  一切语言都是依附语境而生成意义的,这里所谓的语境可以使模拟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更可以是由语言或者音乐所营造的一种情感或氛围。学生依靠自身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各种各样思想观念的把握,进行语言生成环境的理解和把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知其内隐的知识情境,从而实现对于作者真实情感与态度表达的认知。

  (二)获得语感

  语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较为直接和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对吸收语言、理解语言、分析语言这一系列过程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涉及到情感经验、思想体验以及理解判断能力等诸多因素。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对一个人较为熟悉的时候,我们虽然可能说不出其具体的特征,但是却能在茫茫人海之中将其一眼认出,同样道理,当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能从大量的文辞当中生成一定的语感,领导到语言文字当中一些潜在的脉络与规则。

  (三)个性阅读

  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隐性知识作为一种被实践的对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征,具体说来它指的就是因为学生个人情感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审美修养的不同,导致其每一个人对于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知和理解,即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推崇个性阅读,就是在尊崇学生个人思想独立性的基础上,启发其内在的有关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其与个人的特点相结合,生成独立的思想情感与个性体验。

  (四)言语习得

  所谓的言语习得指的是一种对语言学习的默契性就好像儿童并不理解语言的语法知识和造词特点,却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其食用方法与精髓,但是却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预演学习一样,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人类自然成长的内在需要。笔者曾经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个来生源地来自外生的学生,其在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特点上对于自身出身的城市有着非常直接的感触,但是却不一定能用普通话很好的表达出来,但是后来遇到一篇描绘其家乡情景的文章,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名学生对于故土的情怀更有助于理解这篇文章行文之中的思想情感,这种言语习得的优势恰恰就是班上其他学生所不具备的。

  二、高中语文隐性知识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观察教学

  观察学习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其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也可以进行学习。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大多数人类通过榜样学习而让个人有所得、有所获,比如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最终会生成怎样的结果、形成如何较为新颖的观念,并将其作用于自己的行动当中,指导个人行为。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观察学习的主要对象,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充分发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正面强化,让学生在观察教师的行为当中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从而将这样的优点作用于语文学习过程当中。

  (二)内隐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认为,人们学习较为复杂的知识任务时,通常是按照两种模式来进行的,一种叫作外显学习,它指的是通过付出一定意识的努力和策略,来完成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过程,另外一种就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学习者常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学习过程当中,却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学习的过程,俗语中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学习状态。通俗的讲,内隐教学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是一个知识素材和情感体验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积累的素材,使之充分积累隐性知识,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灵感的不断丰富。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隐性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造成人与人之间有所区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这一阶段是其个性形成并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于隐性知识的教学对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隐性知识本身所存在的语言习得、个性阅读、依附语境、获得语感方面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从观察教学和内隐教学两个方面来展开具体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红太.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62-163.

  [2]陈林元,高俊民.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1(07):60-62.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