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政治教学之三维目标分析——基于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16-01-09浏览:评论: 条

  郑玥

  重庆潼南区潼南一中 402660

  关键词:政治教学 三维目标 必修四

  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通过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学习,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我们结合课堂教学实务分别予以分析。

  一、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其他教学目标的载体。要更好地促成知识目标的实现,就要突破记忆量大、知识点抽象这两个难点。

  (一)优化记忆方法,解决知识庞杂难题。由于这个特点,优化记忆方法,简化记忆难度变得尤为重要。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知识模块化划分较为明显。怎样给学生的记忆减负,而不影响记忆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我推崇一种由点到面的知识记忆法。将每一个模块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唯物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以每一个关键词为基础衍生出各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立足社会生活,突破知识理解瓶颈。 高中《生活与哲学》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础性知识。哲学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通过生活化教学,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哲学成为学生生活的指南,启迪生活。在讲解《生活与哲学》课程内容时,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生活和学科知识的关系问题。我们的基本想法是: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支撑的课程模块。

  二、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新课程规定通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具有“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伦理和人生问题,具有辨识、判断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确定的能力目标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需要打破习惯性的惰性,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惰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作为学生自主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通过提问、学案填空问答等形式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予以督促和检测。

  (二)合作探究的能力。有效的探究活动要求小组成员高度参与,有更强的分析问题、协作沟通能力以及竞争意识。而针对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学习知识点相对抽象,设计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探究活动尤为重要,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合作探究,提升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于小组活动中,一部分基础较薄弱、参与度较低的成员,应对鼓励、予以其足够的关注,给与其公平的展示机会,避免其形成形成较低的自我认同、促成其提升信心。

  (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怎样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明确,仅仅依靠知识点的记忆远远不够,熟练的运用所学解决问题,需要建立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同时更需要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形成正确高效的解题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主动建构社会典范的示范效应。

  (一)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有效的钥匙。教师对学生的爱,一旦被学生理解、接受、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教师。教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探求和钻研精神,都能感染学生。

  (二)主动建构典范效应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过程中,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发挥尤为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同辈群体中也存在与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负面文化。在讲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框题,一个关于老人该不该扶的争论,学生已大众传媒所报道的负面新闻影响,大多希望做出“明智、理性”的选择,这与我们教材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使学生以应试的功利目的来回应我们德育目标,建立在一种对理论质疑的基础上的学习使教学变得空壳化,学生知识无法内化,德育目标无法达成,针对这一现状,不能强行教条式的灌输,而应该主动有效的建构大众传媒的正面导向作用,将社会典范实例通过多媒体,新闻资料收集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地认识,接纳,潜移默化地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化。

  参考文献

  [1]吕敏霞《生成性教学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6期

  [2] 钟海清、戚业国.《走向高效能的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刘春梅.《高中政治新课改之我见》.新课程(教育学术) . 2011年04期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