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学校特色文化的变迁及其价值的校本研究

更新时间:2016-03-21浏览:评论: 条

  江苏省震泽中学 沈 磊

  关键词:特色 文化 变迁 价值

  特色办学,创特色学校是震泽中学建校以来,全校上下一致的办学追求。而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业已成为我校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几年来,震泽中学更是在对本校办学思想进行了重新梳理之后,明确提出了“现代化、高品位、有特色、示范性”办学目标,并采用“规范加特色,规模加效益”的办学模式。

  我们认为,学校的特色应该来源于校本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则是在深入挖掘基础上的特色扩张。因此,我校在对特色的选择上,所遵循的原则是,不照搬不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而是从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出发,挖掘内源。而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几代震中人为学校植入个性特色的同时,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内涵,走上特色学校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学校特色文化的变迁

  (一)以晓庵天文为主的早期学校特色建设

  起初,我们在对特色学校创建的思考和选择上,充分考虑社区文化、环境的特色,确定了具有独特性的特色文化建设项目。

  震泽中学本部校园之侧就是被誉为“学究天人”的明末清初天文学家王晓庵之祠,我校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为弘扬其矢志于学、究学不辍的精神,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成立了“晓庵天文小组”并设立“晓庵天文台”,进行了1985年的哈雷彗星、1990年的象限仪流星雨、1992年的火星大冲、1994年的彗木相撞、1995年的日全食、1996年的海尔—波普彗星、1998年的狮子座流星雨、2000年的太阳黑子、2003年的水星凌日和火星大冲、2004年的金星凌日、天龙座流星雨等重要天象的观测活动。并在2009年,承办了江苏千名少年儿童日全食观测天文夏令营活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天文爱好者。

  在仪器设备都很简陋的80年代,学校老师为防止学生在观测日环食时眼睛被灼伤,还特地去苏州买来电焊目片用于观测,那时这已经是最好的观测镜了。震中师生却用这些简陋的设备,为吴江地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天文资料。

  学校又专修地磁房和气象站,许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天象观测、地象测报和气象测候,在学生中播撒了探究的种子。早在1979年,学校地磁房就曾准确地预测到溧阳地震,并受到了省地震局的表扬。而“晓庵天文”则早在20年前就因承办苏州市哈雷彗星观测夏令营、全国中学生天文夏令营等活动而名声远播。发展到如今,我校已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天文圣地”。

  震泽中学的天文观测活动延续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了,这正是学校特色办学的闪光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得天时地利的优势项目,具有着独特的品牌潜力,“晓庵天文”必将成为我校校本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枝。

  (二)以天文为龙头,以航海模、机器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两翼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

  震中人在以“晓庵天文”为荣,并致力于其发展的同时,也深谙一个道理,在多元文化冲突、融合的现代社会,学校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高自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必须将学校文化包括特色文化的多元发展作为新的战略。所以,在重新梳理我校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之后,着眼整体,着眼长期,对学校特色文化做出了全新的定位:即以天文为龙头,以航海模、机器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两翼的科普教育。并以立足内源优势,融合现代技术,拓宽科普教育,凸显科学精神作为最终目标。

  首先,充分挖掘和扩张自身的传统优势,抓住天文龙头,打造独特品牌。为了营造学校的天文氛围,我校安置了司南、浑仪和日晷,在实践大楼门厅装饰“天象计时”的浮雕;后又抓住扩校建设之机,修建高标准新天文观测台并新辟天文活动室,开辟“晓庵天文”小站;组织天文知识竞赛,举办天文讲座,并鼓励学生坚持进行天文观察;创办《晓庵天文报》,开辟了“晓庵天文”网站。并多次承办大型天文活动,从而进一步打响了学校天文特色教育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特长发展应是多向的,学校进行特色文化创建,不能以牺牲部分学生甚至大部分学生的特长发展为代价, “人人搞天文”显然是不足取的,天文只能是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项目之一。因此,挖掘学校特色项目中的内涵特质,拓宽特色办学之路,选择更有综合性的特色建设项目,使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使之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则显得非常重要。

  天文项目的内涵特质就是人类的探究精神,而“探究” 对科学技术来说共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人类从不知到知不断探究的结果。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培养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于是,我们把特色学校创建的目标瞄准在科普教育上。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学校就通过卫星接收装置自录科普录像资料,专门购买了“世纪之光”、“科学博士”等一系列科普音像资料,通过学校视听网络定期播放,帮助学生了解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启迪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养成学生的科技意识,学校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多种科普课程,构成了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得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和浓厚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校已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的以科普教育为主的特色文化。

  1.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近年来,学校相继组建机器人兴趣小组、海模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车模兴趣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小组、信息奥林匹克小组等小组,并取得突出的成绩。2002年,机器人兴趣小组夺得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三等奖,2003年机器人兴趣小组在第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足球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04年又在省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并获得团体奖;在首届华东地区青少年机器人联合赛暨RCJ和WRO国际选拔赛中有两位学生获得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RCJ和WRO国际公开赛的参赛资格!在全国“建模”比赛中荣获一个全国一等奖、三个全国三等奖;海模代表队在苏州市比赛中脱颖而出,有两名同学还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决赛并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2..“金钥匙”竞赛活动。自1997年省教育厅举办“金钥匙”竞赛活动以来,我校凭借深厚的底蕴,每届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曾连续六年代表吴江市参加省级决赛,2003年获团体一等奖,其他均获省级团体二等奖。个人共获6个省级特等奖,25个省一等奖,还有一大批同学获得省二等奖和三等奖而自2001年后,我们把“金钥匙”的竞赛活动在校园内普及:每位学生均订阅了《科学大众》杂志,让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热浪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每次“金钥匙”竞赛前,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初赛。竞赛成了全校性的科学普及活动。

  3.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在科技节上,各种各样的科技兴趣活动和实验活动,诸如科技制作比赛、小发明比赛、科普剪报比赛、科普专题邮展、趣味实验、科普沙龙等,既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舞台,弘扬了创新精神,又能全面检阅学校科普活动的成果,在全校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4.全校性的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的理念随着研究性的展开走进了每一个班级和每个同学的脑海。一学年一轮的高一、高二年级每个同学都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普及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5.校友科普讲座。近几年来,我校或邀请从事科学研究的校友,或通过校友邀请有关专家、教授来校给学生作科普讲座,已经形成惯例。曾邀请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导丁明德教授、河海大学土木建筑系博导骆祖江教授来校讲座,2003年和2004年中,美国莱思大学地球科学系钮凤林教授、著名天文摄影家林启生、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孟建教授分别就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的科学问题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并现场回答同学质疑,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6.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将科普教育特色与学校开放式网络学习支撑体系的建设融合起来,这是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早在1978年,我校就开始了电化教育的实验,逐步推广“机器媒体辅助教学”和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新世纪,我们在这一良好的基础之上,以“构建农村中学开放式网络学习支撑体系的研究”的科研课题,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的研究任务,通过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支撑体系,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生态校园,为科普教育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我们创立网络学习支撑体系的目的在于服务教育改革,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授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说,在于让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信息技术实实在在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习,融为学生的内在素质。这不仅改变了教师的专业生存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展示了全校教师的科技素养,为全校学生提供了科普教育的人文环境。

  (三)“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的建立和发展

  历经三十多年的薪火相传,“晓庵天文”已从一个学校的特色项目发展为全校性综合科普活动。而此时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那就是新课改形势下所提倡的课程基地建设。在回顾我校开展天文研究的历史,并全面分析我校开展天文研究的独特优势之后,学校确定了将“晓庵天文”和“课程基地建设”相融合的总体方向,着力打造“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

  “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的真正内涵,是我校学生借助已有学科课程知识,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致力于天文学有关领域研究的学习共同体;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兴趣、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在活动、实践、体验、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自主学习互动平台、综合性课程资源平台和课程实施基地。学校希望通过此课程基地的建立,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弘扬矢志于学、究学不辍的治学精神;同时传承并创生我校30多年天文科普文化。

  “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的建设内容拟由“晓庵天文馆”和“晓庵天文研究所”两部分组成。其中“晓庵天文馆”包括晓庵天文台、天象室、天文展室、天文示教室、天文网站和天文景观广场等6个板块。而研究所下设学科课程研究室、校本课程研究室、天文奥赛研究室和天文社团研究室等4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分设11个学科工作室,将高中各学科课程所学知识运用于天文研究,通过天文研究活动来验证、巩固各学科课程知识。基于这样的总体设想,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逐步展开。

  目前,“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入选省首批基地建设项目。以“天文主题公园”为核心的课程物质环境已开工建设,“晓庵天文”课程的九册校本教材已经开发完成,并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 “晓庵天文”校本课程由我校“晓庵天文”研究所下属各学科工作室自主研发,首批教材共九册。接轨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国标课程,编撰完成了《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天文视窗》、《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与生命》、《史海天文》、《学究“天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览》、《谈天说地》九册校本教材。这也是 “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所取得的的阶段成果。在建校90年之际,震泽中学正建立起具有震中特色的国家课程实施的实践模式,并进一步展示校自身独特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特色。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认为, 21世纪是天文学和生物学的世纪。震泽中学历经90年的风雨变迁,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而“晓庵天文”正是我校校本文化中极有特色的代表,以天文为龙头、以科普为特色将是我们长期的坚守。而建立“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是为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形势,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优势项目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特色文化的价值体现

  天文项目的内涵特质就是人类的探究精神,而“探究”对科学技术来说是共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人类从不知到知不断探究的结果。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培养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天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并且将理论进行实际试验、实践,不但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也能让教师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提升教学实效。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学校都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探寻自身的新的生长点。为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落实有关部门提出的“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要求,我校明确提出了“现代化、高品位、有特色、示范性”的办学目标,并推行“规范加特色,规模加效益”的办学模式。特色办学,创特色学校是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模式的重要方面。所以坚持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能够增强和提高学校竞争力和生命力。

  “养诗书大气,育济世英才”,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秉承了这一理念。立足内源优势,融合现代科技,打造“晓庵天文”特色品牌,延伸拓展科普教育文化特色。从独树一帜的天文活动到科普教育的全面开花,从单一的天文观测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从引导部分学生探索星空到走上科普教育特色文化的内涵发展之路,一路上依靠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传统优势,开放式地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使具有深刻底蕴百年老校散发夺目的青春光彩。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编号:FHB110009)第一子课题“‘百年文脉’的回溯及其价值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