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更新时间:2016-09-01浏览:评论: 条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具有其自身的人文交际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依托教材更要学会走出教材,同时还要学会走近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当中领悟其独有的人文魅力。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材;授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19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主要媒介。如何能在课堂上优质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语文是中国最古老的学科,它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与工具性,但它也有它的特点,它是一门语言学,具有其自身的人文交际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依托教材更要学会走出教材,同时还要学会走近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当中领悟其独有的人文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运用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显然,教师首先要做到熟悉并熟练地运用教材。同时,笔者认为,针对语文学科的固有特征,在熟稔教材的前提下,必须能走出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在教材中走个来回,学生自会有他自己的收获。教师必须娴熟地把握教材并能走出教材,从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语文的人文特征有其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语文教师应凭借教材中浓郁的人文色彩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做语文的体验者与探寻者。如果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深入学生的内心,那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成功的。学生是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在备教材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备学生,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授课的同时,不仅要观照其知识积淀与阅历水平等智力因素,同时也需要留心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接收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此可以举一个案例来具体说明。

  笔者近日在一所中学听了一堂公开课,授课教师是某重点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青年才俊、侃侃而谈。他教授的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游记散文的第一篇《兰亭集序》。就笔者个人认为的授课风格来讲,教师通过鉴赏《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而导入课堂,可以说做到了文思泉涌、形神具备、创意迭出。而此教师在开篇讲授中却一反常态,先从文章的情感线索“乐——痛——悲”入手,也即相当于先将文章的精髓与灵魂抽取出来,之后进行添补式分析。乐的因素?缘何而乐?之后的痛又是如何承接而来?痛什么?而最后的悲又涉及到了哪些情愫?由悲引发了哪些深思与感慨?教师授课环环相扣、条缕分析、娓娓道来,起承转合衔接得浑然天成、严丝合缝。最后引水入渠得出“死生亦大矣”的哲思。笔者个人非常欣赏他的这种处理方法,且此番技法非熟稔教材、吃透教材且能走出教材之人所不为。而且他剖析课文能很好地将古与今、时与空相结合。在原始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相关的文学史与文化史的内容,并且还穿插了一部分文艺学知识,整个课堂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颇有大家风范。就治学的角度而言,这位教师严谨而广博、灵动而才气,是我们每一位授课之人学习的楷模。但就其从教而言,仍不失有欠妥之处,教师在走出教材并能活用教材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走近学生,整堂课下来好似一番学术讲演,师生互动不佳。教师激情涌动的讲课,可是学生似懂非懂。单从教师讲演来说,这堂课是精彩的或者说是成功的,而从学生学习来说这堂课却是失败的。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最终是通过学生来起作用的,走出教材的同时必须走近学生,备学生与备教材同样重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授课前必须熟悉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个性品质以及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能力也都不同,如若采用一刀切、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式进行单项授课,这样的课堂是不会成功的。

  教材与学生是一堂课的两个基本点,没有孰轻孰重,应该等量齐观。教材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命,教材是教师教的纲目,教材也是学生学的模本,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与目标。而学生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状况直接关乎着一节课堂乃至整个教学的成与败。教材的重要性更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采用上,如何能有的放矢,走进并走出教材,活用并巧用教材,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教师今后的努力方向,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探究,更多地涉猎与积淀,真正明确“一桶水与一碗水”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一位好的教师不仅会授予学生以鱼更应该会授予学生以渔,带领学生在河岸一隅熟练垂钓,使其终有所得所获。所以说这种收获还是需要契合学生所需,了解学生所求。也就是说,若要真正构建高效而成功的课堂,学生的中坚环节是千万不可小觑的。能走出教材亦能走近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同步而行,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否则,好比笔者前面提到的那个案例,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出现了断层,双方吃力不讨好,疲惫而无所得。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而我们这样的教师也不能算作是成功的。

  如果每一位教师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能走出教材并走近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会别有一番天地,我们的教学也会注入新的活力。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踏踏实实地努力与探寻,它是一个春风化雨、潜心修为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号令,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立竿见影的。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