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充分发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优势的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17-12-28浏览:评论: 条

  邢伟静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中学 浙江杭州 311115)

  【关键词】初中音乐;体系;原本性;优势;追寻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次“新体系”音乐教学的培训活动中,有幸参与了奥尔夫思想的音乐教育模式,其中有:听音乐走路;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起伏、乐句、情绪等;听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触摸物体、找同学握手或拥抱等等);围着圈做力度、速度的游戏。学生们乐此不彼的学习着、快乐着、创造着……

  听课的老师们都被震撼了,原来音乐课可以上得这样富有“音乐味”,……

  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期待上音乐课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的梦想。事实上,在众多的音乐课中,初中生是喜欢音乐课的,但并不乐意上音乐知识课,对于那些枯燥的音乐知识甚至是有点排斥。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回归课堂,在音乐课中体验到快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解放学生,更要选择巧妙、生动的“奥尔夫”教学法,并极力发挥其优势,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真正体验音乐课的快乐。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优势

  从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经过将近七十年的发展,不仅已经成为20世纪全球范围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并且也是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史上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接受、较具影响力的一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优势”如下:

  1.教育原本: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创设的“原本性”音乐教育体系,注重的不是“体系”而是“原理”,教育思想是突出人本主义基础。

  2.内容丰富:对于学生基本音乐能力的训练有独到之处。

  3.形式多样:合理、巧妙地将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

  4.教法灵活:只要能在音乐教学中,循序渐进、长期不懈地指导练习,一步步使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实践

  奥尔夫及其合作者、后继者共同创设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法”,也不是纯粹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体现某种观念,并将其作为原理来应用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

  奥尔夫提出的“原本性的音乐”,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参与,甚至可以自行设计,进行即兴表演。

  (一)节奏激趣,“趣”味盎然

  能够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目的,就是开发人的与生俱有的节奏感潜能,并且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所以节奏训练是发展音乐记忆力的重要途径。

  1.玩节奏,记名字,彰显“游戏味”

  教师一直担任初中七~九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每次教到七年级的新同学,开学第一课就让学生模仿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名字,有着“既玩味节奏,又相互认识”的作用。

  【案例1】“这个节奏游戏好玩!”

  七年级开学第一课,和学生们玩味“我叫XXX”的游戏:在练习中老师提出要求:节奏接龙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跟随着老师的动作变化,加入手势动作(拍手、拍腿),每一位同学都要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名字,速度要均匀、不能时快时慢。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围坐一个大圈。

  师:(老师先说,作示范) X X X X | X X X | X X XXX |

  你的 名字 叫什 么? 我 叫 XXX

  生1:X X XXX |

  我 叫 陈佳乐

  生2:(学生接龙 ) X X X X X |

  我 叫 张萧婷

  生3:X X X X |

  我 叫 施 诗

  ……

  学生们既惊喜又快乐,在充满乐趣的游戏中介绍着自己。最后在谈感受的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

  生4:我认为,这个节奏游戏好玩!能帮我记住同学的名字。

  生5:这节课的收获是我能更好地找到节奏感了!

  生6:老师,这样的音乐课太棒了,我乐意上!……

  【反思】在这个活动中,师生之间互相认识,同学们感知了2/4拍强弱规律和节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音乐感知。

  2.玩纸杯,读节奏,凸显“表演味”

  在新体系的节奏读法中,每个节奏型都有各自特殊的读法。在平时的节奏教学中,巧用道具可以提高节奏、节拍训练的效果。

  【案例2】“我竟然也学会了,真高兴啊!”

  教学内容为:教师尝试运用纸杯做道具,练习四分音符读“ta”、八分音符读“titi”和四分休止符读“sun - na” 组成的节奏。教学时,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师告诉学生,看到一个纸杯读ta,看到两个纸杯扣在一起读titi,看到两个纸杯之间少一个读sun-na 。如:ta ta ta ta| ta titi ta titi|ta sun-na ta ta|。

  熟悉之后,心里默读,直接拍出节奏,看到纸杯间少一个读sun-na双手分开不拍。教师不断移动纸杯,让大家观察,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控制移动纸杯的速度。示范和练习几遍以后,请几位同学进行展示表演,适时的指导点评。

  第二课时:大家围着圆圈坐下,每个人发一个纸杯,跟着朗读的节奏时值长短来移动纸杯,如:♩是四分节奏,所有同学都向同一个方向右侧(或者左侧),移动杯子到下一位同学的面前,♫两个八分节奏不移动纸杯并在自己面前连敲地面两下。练习熟练以后加入休止符。两圈“表演”练习完成了,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进步很大的。

  交流感悟:很多学生从一开始一点也不会,到后来都有如此感叹:“老师,我会了”,“老师,我也会了”,“我竟然也学会了,真高兴啊!”

  【反思】在节奏练习中,学生有积极参与的,还有胆小害羞的。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不要害怕出错误,要耐心细致的模仿老师的节奏动作。同时,要强调控制均匀的速度,如果速度忽快忽慢,要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和提示,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都怕自己是出错的那个人。因此,本节课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3.熟切分,合节奏,突显“指挥味”

  切分节奏常见的形式是“短长短”(又叫大切分),中间这个四分节奏的“长”,其实是第一拍的后半拍和第二拍的前半拍合成的。

  【案例3】“老师,这真是美妙无比,我来当指挥吧!”

  学习切分节奏,指导学生先念“短短短短”,较为熟练后念成“短短啊短”,然后在逐渐减弱“啊”的力度,用“长”代替“短”。

  切分节奏第二种形式是“促短促”(又叫小切分),中间的“短”也是两个“促”合成的。这个八分节奏的时值,是第一拍的后半拍和第二拍的前半拍合成的。可以从不切分的“促促促促”开始,然后把中间的两个“促”结合起来,读成一个“短”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学习了切分节奏,有什么想法吗?

  生:(一向活泼的课代表)老师,这真是美妙无比,我来当指挥吧!

  于是,这两种常用的切分节奏,改变了既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的“说教式”教学。

  【反思】教师巧妙的设计朗读的方法,由读读熟过渡到拍节奏的过程,即有趣又实用,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能轻松的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摆脱了纯理论的学习。

  (二)体态律动,“动”感十足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原理中,音乐和动作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是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唤醒和发展的,将音乐和律动结合的课程帮助学生感受和积累音乐经验。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得自然,对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当有益。

  1.律动与表演完美结合,“灵动”课堂

  通过“表演”进课堂,让音乐课“动”起来、“活”起来,同时把歌曲学唱、乐曲欣赏、音乐知识等尽量融入情景活动中,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音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提高音乐表现力。

  【案例4】欣赏课《行进之歌》教学

  首先,教师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进行曲进行情景表演或者加入律动动作。

  接着,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要表现出该进行曲的步伐、节奏、速度、作品的情绪等,而不是为了好玩而表演;不是为了热闹而表演;也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

  随后,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热闹兴奋。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着快乐,又对进行曲知识进行巩固,能使活动不在表面的热闹中淹没了真正的目的。

  【反思】律动是一把“双忍剑”,使用得当会让我们的欣赏课增色不少,但不小心也会弄巧成拙。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白:律动只能作为一种教学的方法,只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离开音乐,脱离欣赏教学的宗旨。所以,要把握的原则是:既可以通过律动这条通道让学生更容易直达音乐的深处,又不能让律动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脱离欣赏教学的最终目标。

  2.身体与动作有机融合,“生动”课堂

  身体各部位可以做的动作有:让同学们做头部动作的点头、摇头、转头、仰头;同时,不断琢磨“还有哪些部位(肩、腰、手、腿、脚等部位)?”“可以做哪些动作?”能不能和别人合作做出老师的指定动作?还可以创造哪些可能性动作?

  【案例5】学唱《拉库卡拉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首歌曲是四三拍子音乐,要求学生能用3/4拍子节奏做简单的身体律动;先让学生体验X X X,熟练以后加入踩蟑螂的舞蹈节奏:

 

  在学生掌握动作规律的基础上,加进旋律,歌曲结尾部分伴有掌声和欢呼声,教师引导学生从易到难,有条不紊的完成演唱和表演。

  【反思】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堂教学,要想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老师要做好备教材,备学生的准备工作。如果教师能积累每一堂课的亮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创设轻松、有效的教学环节,就能实现学生喜欢上音乐课的愿望,这样的课堂必定“生动”。

  (三)声势辅助,“助”力合作

  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发声的一种手段。在奥尔夫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中指出:声势吸收了世界各国民族舞蹈所共有的基本语汇,有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基本形式。利用声势辅助合唱、合奏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较实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1.声势与节奏默契配合,尽显合唱效果

  奥尔夫的多声部训练是通过语言、声势、律动、节奏、乐器等手段,对多声部发出多声音乐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齐唱、齐奏等同时发声的音乐方法。

  班级开展合唱教学的活动,在合唱的辅助训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在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所以要注意行为和谐的培养,从简单的歌曲、游戏开始设计合唱辅助练习,可以参考奥尔夫的声势教学进行多声部训练。

  【案例6】

  一次课上,老师分好三个小组,先用身体动作练习各自的节奏数遍,再练习三个声部的合作,要保持匀速,同时要求捻指的力度要强,其他两组力度要弱的配合练习。

    分组反复练习时练得特别好,一合起来就乱套。学生都自认为“我对的,你错了。”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告诉学生创造和声节奏音响,必须所有人团结协作,动作、速度要统一;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对、一个人的好是不够的,要有与别人合作的意识。

  熟练以后,分别轮换跺脚、拍腿的小组做力度强的变化,其他小组力度变弱的配合练习。这样的声势动作练习长期进课堂,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同时变化每个小组的节奏型进行训练,学生听辨力、身体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进步得很明显。

  有了前面声势节奏练习的基础以后,在教授《雪绒花》(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课时,先做声势动作的二声部练习,学生对节奏声部的控制力和协调能力较好,学生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然后老师指导学唱二声部歌曲,要求把握好音准、音色、呼吸、换气、情感等多方面的技能就容易了很多。

  【反思】在声势与节奏的多声部训练中,让学生从玩声势的基本动作中,感知节奏的乐趣,既实用又有趣,为多声部合唱训练做准备。对于演唱能力、合作能力较薄弱的学生而言,直接进行多声部演唱歌曲很难,通过声势动作的多声部训练,吸引学生学习多声部的兴趣,为唱好二声部歌曲做好铺垫,也为今后继续学唱多声部的歌曲打下基础。

  2.声势与乐器有效整合,彰显合奏风采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均有个性鲜明、色彩丰富的打击乐器和我们称为锣鼓经的各种打击乐器,把这些乐器与奥尔夫体系的声势动作整合利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大大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的培养也是极为有利的。

  【案例7】锣鼓经改编的声势练习

  老师分好四个小组,练习各小组声势动作。之后四小组合作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的各声部节奏,保持匀速和控制适当的力度,提醒同学们拍好自己的声部,同时要聆听其他声部的声响。练习数遍以后再加入乐器(铙钹、鼓、小锣、大锣)的使用,要注意前面的要求。老师指导和纠正有错误的小组和个别学生。

  在演奏《京调》(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的练习中,加入乐器(梆子、堂鼓、小锣)的伴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器乐合奏的兴趣,即了解了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又能掌握合奏的基本技巧,同时也拉进了学生学习京剧的距离。通过有趣的声势节奏训练,学生学习京剧的武场场面、《锣鼓经》的知识就容易多了。

  在练习两段锣鼓经《慢长锤》、《四击头》时,学生兴趣浓厚,合奏效果较好,也为进一步探索京剧的唱腔、板式等知识搭建了平台。

  【反思】合奏方式千变万化,但不难发现不论是合奏,还是合唱都是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对多声部的听辨与反应能力。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中,合奏练习要短小简单,让学生易操作掌握,多样的方式又容易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融洽之情,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听辨能力。除了以上四种声势基本形式外,还有更多的声势形式,可以从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拍打中获得极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变化。

  要把适应学生的声势动作带人课堂,融入作品,用动作作为音乐的“化身”。学生听到音乐以后,将音乐要素通过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方式用在音乐教育上,可以培养人的灵敏感受能力,从而使人去理解音乐,发展音乐感。提高身心和谐、平衡发展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追寻音乐美,努力实现着独特价值

  好的音乐一定是美的,教师首先要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美,然后再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让我们感受到了奏鸣曲式之美,多媒体教学让我们感受到科技之美,而很多音乐作品的美妙之处恰恰是我们需要努力寻求的方向。

  在教学中,我们要教得更巧妙一些,教得有效一些,教出美感、教出特点。音乐是由自身决定的,它也需要由人表达,音乐教育及其研究需要追寻美的存在,使老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愉快。普通学校的学生对音乐技艺可能不以为然,但最看重的是一节音乐课给自己带来的欢乐和感受,这可能是音乐课最独特的价值,也正是教师努力实现着的。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谢苑玫,郭声健.变革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挑战与对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3]张娟.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杜亚雄.《认读唱写——走进柯达伊》第六课[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06).

  [5]姚清心.《乐享音乐课堂之“乐”与“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02).

  [6]教育司.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邢伟静,(1980-1)女,杭州余杭,本科,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