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被学生喜欢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更新时间:2018-01-24浏览:评论: 条

  (538000)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滩营乡平旺中学 黄龙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原因分析 解决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德育的基础学科,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常常被学生评为最不受欢迎的学科之一,“枯燥无味”是它的代名词。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 原因分析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思想品德课有许多客观原因,但也有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原因。笔者分析有三方面主观原因:第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思想品德任课老师一味追求高分,围绕着升学指标,用高压态式对待学生,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严重影响了任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二,教学模式单一。在单一的应试课堂上,学生成了教师管辖的考试机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感受,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也不能提高;第三,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致使课堂教学成为空中楼阁。

  二、 解决策略

  (一) 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学会给学生留下自由发展空间,使教学过程拥有更多生成的东西。

  1、 表达上的自由

  思想品德课教学可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并把这种体验和感受自由的表达出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我和学生编排了情境小品《朋友带给我的快乐与烦恼》,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对小品中人物的看法和感受。通过学生的自由的发言与讨论,让学生明白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并不是任何事都可以为对方做。

  2、 知识上的自由探索

  教师要克服“包办代替”、对学生的学习大包大揽的教学观念,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形成知识上的“空白”,给学生留下联想的空间。例如,《亲情之爱》一课有“家的意味”“中国人的家”等知识点,我故意在课堂不全部指出,而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挖掘,并让学生自己谈谈感受体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思维上的拓展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课老师可以通过质疑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责任不应当是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是要适当给学生留下思维上的拓展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发现自我》一课时,“自我”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会问过自己“我是谁”。认识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探索与发现。而且每一个阶段的自我意识也许都会有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如何辩证地看待自我,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身优、缺点等等。

  4、 实践上的积极参与

  许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是因为觉得课程的内容条条框框理论知道多,离实际上生活远。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学好教材理论知道的基础上,鼓励并带领学生积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道。例如:在学习《生命思考》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命接续的意义,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制作家庭图谱,并向自己的父母了解家族的事迹,让学生明白了生命传承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要有思辨性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喜欢把思想品德课设置为“一言堂”,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辨析空间,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容易让学生形成了思维惰性。其实就课堂教学的本质而言,课堂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早在三千多年的圣人孔子,就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做出这样的榜样,他的教学过程是在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或者是一问多答中完成。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见解、感受、疑问、智慧等都成为了非常宝贵的课堂资源。所以,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见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睿智辨析。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1、 思辨的前提是平等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避免“一言堂”,鼓励“多言堂”,不要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用宽容、真挚、诚恳、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平等者”身份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交流,让学生大胆地敢说、敢问、敢辨。

  2、 思辨的关键是问题设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断发展。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因此,巧妙设置问题是引发学生辩证思维的关键。这不仅的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吸引力。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党的基本路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向学生讲解“是什么”多针对‘含义、内容’来提问的;“为什么”是针对‘原因’来提问的;“怎么样”多针对‘方法、措施’来提问的。当学生掌握后,让学生读课题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1、“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2、“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3、“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文章。”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3、 思辨的结果是思维更新

  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抛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大胆地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互相启发。通过激烈的辩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新的启迪。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快捷、敏锐。例如:在学习《绽放生命之花》一课时,我抛出话题:“人为什么活着?”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索生命的意义。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不仅修正了学生原本一些比较狭隘生命观,让学生的胸怀变得广阔,也提升了学生思维高度。

  (三)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美

  美,具有巨大的感人育人力量,每个人都喜欢看到美的事物,欣赏美的东西。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能板着面孔、冷漠地对学生说教,而是通过教学艺术把美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欣喜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1、 幽默、激情——营造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营造美的氛围,把抽象的理论讲得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2、 民主、亲切——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美

  赞可夫认为:“我们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所以,喧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只有在这样的和谐气氛中,学习的学习才会热情主动,积极投入。反之,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反应冷漠,甚至排斥,产生逆反心理。

  3、 生动、自然——营造授课艺术的体态美

  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优美的体态是一种高超的教学技巧,它是教师得心应手地组织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的合格证。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能表现出特定的情感,都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趣,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规范自己的仪态、仪表和姿态,努力创造美的、有艺术感的体态、

  4、 设计、提炼——营造教学课堂结构美

  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让学生们在愉快、轻松、优雅和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吸收、消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课堂结构美不仅体现在教材知识结构上,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结构展示上。因此要营造教学课堂结构美,并不简单容易。它需要教师有精心的课前导入、课堂中的有效情境设置以及课堂结尾处的深入概括与激情升华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衔接的自然美。

  5、 提升、修炼——为人师表的人格美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德育的基础学科,就更要求任课教师有高品位的人格和高尚的师德,这样才能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真正的领路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课堂教学从来都不是照本宣科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富有智慧的创造和付出。当作一名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努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