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矫治

更新时间:2018-02-09浏览:评论: 条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右矿中学 李志向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特征;矫治策略

  学习困难的问题在当前的初中生学习过程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农村初中更是普遍存在学困生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学困生的问题如今已经上升到了全球性的问题,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关于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学困生自身的学习因素以及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的影响,尤其是学困生自身的心理原因,更是将其进行转化的研究重点。

  1.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特征表现

  学困生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学习厌烦、压抑、无兴趣等状态,在行为上还会因情绪的极度低落出现孤僻自怜的行为。另外,学习过程中常常受阻,并会因为各种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于是加重了自卑的心理。在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下,学困生常常会有无形的“我不行”等心理暗示,具有一定的不自觉性,并随着学生学习受挫的增加而更为严重,长期下来自卑心理大大增强[1]。还有一些学困生在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后,其内心的成就感又会因为效果甚微而逐渐遗失,但却存在内心希望自己与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样得到教师重视和学生羡慕的期待,而一遭受打击就严重受挫,又长期反复地陷入深深的矛盾当中。

  1.2农村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2.1学生方面的因素

  首先,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其自身的意志力不坚定有关,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毅力与耐心,但很多农村初中学困生在长期的学习意志力上较为欠缺、学习方法不正确,使得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学习遭遇失败时又常常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忽高忽低,且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指示,学生的学习目的通常不够强,不知道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另外很多学困生在学习自控力较差,专注度不够,在遭遇问题时也没能及时与教师有效交流。

  其次,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由于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限制,农村学困生通常都没有较多的学习意识,表现为不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长期下去学习的积极性会因为效果的不理想而逐渐降低,久而久之产生较大的学习差异,进一步影响学习积极性。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其是否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有直接的关系,而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则是转化学困生的最大障碍[2]。

  再者,不少农村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很差,这也跟农村学生自身的思想有关,比如一些学生会将自己与城市学生比较,加剧自卑感,在常常增加的消极心理暗示过程中形成对学习无兴趣的不良情绪,严重缺乏学习自信心。还有调查研究显示[3],大部分的学困生其学习发展受阻均不是智力方面的因素,而是环境因素,周边环境氛围的缺乏导致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高效学习。

  1.2.2家庭因素

  农村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受到家庭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受限,生活质量不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2)农村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学生教育的培养和思想的灌输积极性不强,忽略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3)农村家庭外出务工的情况频繁,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4)不良风气在缺失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潜存。

  1.2.3学校原因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摇篮,对学生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但在学困生形成的过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农村初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的影响非常大,其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基本还停留并局限在具体的考试成绩上,严重忽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2)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尤其是心理健康课程更是缺乏重视;(3)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使用度偏低,除了具体的文化学习科目,其他领域的教学教育工作通常还采用传统陈旧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教育的效率;(4)一些教师的个人行为会加重学生心理问题,导致学困生更感受到自身的不受重视,从而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1.2.4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各种多元文化和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如泛滥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败坏学习思想,而过于严苛的社会竞争压力也进一步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导致学生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

  2.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矫正策略

  2.1动力教育策略

  针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毅力薄弱、品质低下以及动机模糊的问题,采用动力教育策略能够发挥重要的激励促进作用。首先是态度教育。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协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相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逐渐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开展自信教育,尤其是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和自尊的前提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势,引导学生学会愉快地接受自己,重拾信心,为后续的成就动机教育奠定基础。其次是动力教育,这需要教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实现,在积极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同时,借助主题班会、班团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与发展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来进行表演、口才、组织能力的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2家校互动策略

  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构建“家长委员会”,将家长带入学生的学习任务当中,发挥有效的引导、促进以及关爱作用。为了增强家长的责任感与关注力度,教师最好在开展前与家长签订相应的《家校协同教育服务公约》,从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生活行为等多个方面达成教育的共识,让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引导、支持、关爱的互动中,从学习与生活双方面来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在这一策略下,教师还要结合农村地区具体的信息资源,如构建微信群,通过与家长更进一步的沟通来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或是开展家长教育的培养座谈会。这种方式能够无形中监督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习发展方面的履行约定行为,也更利于家校之间形成互动合作,共同育人的氛围,更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快速解决[4]。

  2.3育人承包策略

  要求教师以学困生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将学困生作为整个工作的承包对象,全角度地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学习帮助,从学生的思想、情感、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承包,及时端正学生的心态,交流思想,指导方法。长期的学困生转化经验显示,育人承包的策略更能实现双赢的结果,比如教师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帮扶与开解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的实践理论水平,又能真正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始重视自身作为学习个体的主体地位,重拾学习的信心。

  2.4有意注意策略

  这项策略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而实施,并引入人大脑的生理结构理论、健康学理论以及体育运动理论,采用运动迁移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有意注意引导,从而逐渐对心理问题进行开导和解决。实施的过程包括探究学生有意注意分配的生理基础、训练学生分配的能力、检测学生分配的合理度、以迁移的方式让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注意力。这种策略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实施落实。

  2.5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农村初中要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疾病开发使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保证每周或每两周都有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需将关注度集中在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上。此外,还要以不同阶段学困生所呈现的不同症状来选择教育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专题讲座、启发学生自测心理问题等方式达到效果,同时也可采用引入游戏、活动、比赛的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各种活动中实现渗透,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效率。

  2.6学科教学渗透策略

  这种方法往往对学困生的心理矫正有着直接的作用,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合理、有选择性地透过学科教学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问题并提高学习成绩。比如语文学习《寓言四则》中的《塞翁失马》,教师就可以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为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开导。学习《龟虽寿》,也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与结果都能通过转化的角度看待,同时教会学生注重心理健康常识与自我调节的积累,以浸润式的方式实施学科渗透策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学困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是紧密相连,客观存在的,作为重要的直接引导者,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学校和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进行考虑,分析学生个体学习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将其引入到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对症下药,积极采取全方位的有效策略进行疏导与矫正,才能受到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刚.如何做好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J].学周刊,2017,2(4):67.

  [2]樊建安.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其转化策略[J].科教导刊,2010,11(7):171-172.

  [3]马雅菊.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J].社会学研究,2010,7(20):97.

  [4]刘毅,叶连生,邓忠鹏.农村薄弱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3):46-48.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