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阅读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17-01-15浏览:评论: 条

  李 勇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实验小学 611130

  【关键词】概括 思维能力 有效

  概括,指领会过程中改造感性知识和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原理表明,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一、从“心”入手,突破瓶颈

  (一)突破学生的心理瓶颈

  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发现并分析学生所存在的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具体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概括。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时,要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概括最为困难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及方法的掌握两方面给予帮助,让学生摆脱概括时自身的心理缺陷。

  (二)营造概括的阅读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每当提出需要概括某个问题时,学生主动发言的很少,即使能主动起来发言的,其概括的准确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提出的要求指向性不明;学生概括的方法不恰当;教师亲和力不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刻;学生有畏难情绪,怕讲错等等。要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就显得很有必要。良好的阅读情境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活跃的思维置身于阅读活动中去,深入地理解文本主旨,这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设置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个体遇到一个他不理解的新情境时,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个人经验和心智加工来帮助自己理解情境。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当地给予提示或启发促使学生提出疑问,或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无确定性答案的问题),创设出适宜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教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分析、整合与探索真知,从而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便会在语文知识的增长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中逐渐得到提升。

  二、授之以法,增强概括的效能

  俗话说:“听话听音,敲锣定声。”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教师应遵循心理学的规律,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获得规律性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示范引领,渗透概括方法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也常常停留在具体感知的事物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性因势利导,利用他们思维的鲜活形象来逐步向抽象概括过渡。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做好示范,使学生在概括时“有法可依”。

  1、力求简明扼要

  “简明”是对概括文字的原则性要求;“扼要”是对方法的要求。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概括时,就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及文本的内容确定重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字、词对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所表述的句子应是明中求明,简了又简;所用句子的言语形式也是学生能够理解与感知的了。

  2、体现出“具体”与“抽象”

  马克思认为要有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教师要懂得抽象关系中的具体,要能够在抽象真理的基础上认识具体事物,解决具体问题。现有教学过程中的概括,通常都有前人得出的抽象结论作指导。如记叙文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等抽象结论,但具体的课文又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概括示范时要将这些抽象的术语与文本当中鲜活的形象进行组配,让学生在能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启迪,获得概括的基本方法。

  (二)遵循规律,掌握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阅读教学中的概括也不例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与学生共同探索真知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遵循规律,同时要注意点拨、帮助学生总结概括的技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我学会了概括”“我能概括”的学习乐趣。

  阅读过程中,通过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和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等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体味到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段意合并概括文章内容。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学生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2、通过抓住关键词概括文章的内容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都是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或“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写的。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这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就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例如:《詹天佑》这一课,第一段是总起,教师就可以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总起句,引导学生从这一句去思考文本从“杰出”与“爱国”两方面来描写詹天佑的,从而就可以从这一句中概括出两个中心词:“杰出”与“爱国”来理解文本内容。

  3、采用扩展题目来概括文本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的重要信息。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学会分析课题,也就会悟到“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如《詹天佑》;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抢春水》;有的提示了主要对象,如《春潮》。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就可以借助课题,读懂字面上表达的内在意蕴,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充实,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4、通过文本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

  凡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把握了。

  三、夯实基础,提高概括的有效性

  (一)加强课外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单调的训练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疲劳。教师可以将概括能力训练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概括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当中去。要求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每一次要抓住一个重点,集中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书读得多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越来越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理解能力增强了,概括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扎实词句的训练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有效概括的前提。

  1、结合语境进行词意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联系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词意,进行一番深入的挖掘、体味和揣摩。如《永生的眼睛》一文中“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中的“骄傲”的理解,这里的“骄傲”是什么意思?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骄傲”是一个意思吗?同一个“骄傲”,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示的含义却截然相反。学生在弄懂它的词义后,我又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这两种不同含义各造一个句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骄傲”的理解,体会到用词造句的妙处,增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2、采用变换句式进行词句训练。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潜入其中细加体会,能增强学生在概括文本内容时选择恰当的言语形式进行表述。

  3、利用缩句与扩句进行词句训练。

  任何一个复杂的句子我们都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等单素句的形式进行概括。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把握住句子的主旨,从而有效地从文本大量的信息中提炼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概括。

  只有立足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一要点,不断地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点拨,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在语言运用中得到实切的提升。

  李勇 男 小学高级教师 现就职于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实验小学校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