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存在问题及策略探讨

更新时间:2017-10-09浏览:评论: 条

  摘要:人文地理部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在教学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课标解读、原理教学、概念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探讨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文地理;教学策略;原理教学;概念教学

  高中人文地理部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应用性强,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没有清晰的思路,面对案例分析無处下手,考试中失分严重,教师亦觉无处用力。究其原因,影响人文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有些影响因素不是直接的、简单的、必然的、精确的,而是间接的、复杂的、或然的、模糊的,并且随着时空尺度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对这些特点认识和把握不够,从而影响到人文地理教学的效果。笔者对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相关策略展开讨论,以期对人文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和难点有所突破。

  一、课标解读欠准确

  对课标要求把握不到位,目标确定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记忆、轻过程方法,达不到课标要求的“理解和运用原理”的水平。下面以“城市”相关的两条课标为例展开讨论(如表1)。

  与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可知,表中“常见教学目标1”除增加了 “了解基本概念、分类”、“掌握特点”、“理解理论”等知识内容外,并未对课标进行解读,目标中也没有体现学习过程和能力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是最普遍、使用率最高的教学目标。“常见教学目标2”对课标进行了解读,注重对实例的分析,有意识地在目标中指出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解读不够深入,致使目标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差,最终使得目标流于形式。对课标解读的偏差直接影响对教学内容宽度、深度的把握。

  对策:把握核心素养,精制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制定的核心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向标,也是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其设定应起于课程标准,落于学科素养,在把握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精确制定教学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关注课程标准中对知识、原理宽度和深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体会课程标准中“运用实例”、“运用教具、学具”等要求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避免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或出现偏差,失去应有的指导意义。遵循这一原则,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对表1中的教学目标做如下调整(如图1)。地理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教学目标相辅相成。所以每一项教学目标往往指向多种核心素养,每一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靠多项教学目标支撑。该图仅示意教学目标所反映的主要核心素养。

  二、原理教学太单一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原理教学太单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理的得出方式单一。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记住教材或教辅上总结的所谓规律,而不是深入剖析案例归纳出原理、规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提供的信息太简单,指向性非常明确,可能使教学案例简单化,影响因素单纯化。例如,在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多选用“纺织工业”作为教学案例,直接得出廉价劳动力是纺织工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案例和结论都是正确的,但在教学中往往忽略对政策、交通、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分析,使原理得出过程和结论过于太单一。

  二是原理的总结(表述)太单一。例如,讲授工业区位因素时,过于重视“原料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等工业的分类;讲授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让学生硬性记住“越来越重要的是劳动力素质、环境,原料的影响越来越小,交通一直是重要因素”等简单化的结论。而这些简单化的结论往往只体现一般规律,对于某些具体案例则不一定适用。如稀土作为原料的重要性就基本没有变化;在交通普遍发达的地区,区位选择对交通的考虑就会减少。

  对策: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运用原理。人文事象发生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中,而原理教学的太单一恰恰忽略了情境的具体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案例要依托具体区域,保持一定的复杂性[2],提出严谨而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在案例中体会到原理的存在及其作用,理解原理的运行规律,并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由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认识到生产工艺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案例中给出一个时间序列,即事物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和分析变化。

  人文事象发生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时空有一定的尺度。同一事象在不同尺度下的表现不同,分析的层次和角度也不同。例如,传统制鞋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选择区位时是否总是考虑劳动力充足且廉价?20世纪80年代,制鞋厂布局在中国广东,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劳动力,这是从全球尺度着眼;从中国国内尺度来看,制鞋厂布局在相对经济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政策优惠的地区,因此在国内尺度下,内部交易成本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再把尺度缩小,一家制鞋厂到底是布局在城区还是郊区,城东还是城西,街角还是路边,就要考虑地价、交通、具体城市规划等因素。

  三、概念理解有偏差

  概念是对一个事物最本质、最精确的表达,是学科思维的基础。只有准确认识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原理,严谨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地理核心概念理解有偏差。例如,表1中两类常见教学目标暴露出对概念的窄化,把“城市空间结构”窄化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把“城市职能分工”窄化为“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工”。更多教师对概念教学理解有偏差,认为给了学生定义就完成了概念教学,认为学生知道了概念的文字表述就理解了概念,导致学生没有掌握概念的内涵,不能准确分析以概念为基础的原理。

  对策:突破先备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紧扣学生认知基础,突破先备概念。一个概念的学习,需要原有的相关概念作为基础,如学习产业升级的概念,就要首先突破产业和升级两个先备概念。

  概念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概念教学不是灌输和接受,而是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提取,是主动甄别和建构。endprint

  构建概念体系,在联系中理解概念。构建概念关联图是概念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用与其它概念的联系规范新概念。通过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图,可以促使学生理顺和明晰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发现自己对概念掌握的模糊点。

  四、教材內容较陈旧

  教学内容仅限于所用教材,教学结论不敢越教材雷池半步,案例分析也限于教材提供的案例。人文地理事象在不断发展变化,涌现出一些新特点,突破甚至颠覆原有人文地理理论。例如,无店式商店、邮购商店、上门推销、网上购物等现代商业形态,极大地突破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理论对服务范围、腹地等的认识和原有理论,但教材的相关理论依然是几十甚至上百年前西方的经典理论。再如,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对我国人口数量的认识以及对其变化趋势的判断。原先我国的人口容量是按照当时和当时预计的生产力推算的,现在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高,从全球获得资源的能力增强,这些都将增大我国的人口容量。原先对我国生育观念转变这一要素估计不足,对放开二胎政策迟迟不敢尝试。近些年人口状况和人口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教材还一直坚守着“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等内容。

  对策:整合教学素材,主动与时俱进。首先,向多版本教材开放。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素材,各版本教材均依据课标编写,但编写思路不尽相同,甚至有较大差别。其实是编者对学生学习思路有不同的预设,教师要深刻理解各版本编写意图,用好教材的每个活动设计。

  其次,积极引入身边案例。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内容大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身边的人文地理现象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使得高中地理教师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密切关注身边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以便在教学中能信手拈来,从而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丰富的现实材料。

  再次,尊重学生思维成果。现在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多,非常便捷,学生能够接受丰富的社会信息,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认识也许比教师还深刻。应鼓励学生用已学知识原理分析实际案例,用实际案例去印证和丰富对相关原理的认识。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学生就多一点自信和创新,强化对学生“地理眼”的培养,是真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以上问题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呈链式出现,即一旦在教学中存在某一问题,往往其它问题也存在,所以任何一个对策也必须以其它对策为辅助。深刻的课标解读是目标定位的前提,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统领,开放的教学内容是知识原理教学的载体,科学的概念教学是理解和探讨原理的基础,灵活的原理教学是提升能力的必由之路,形成学生人文地理素养是人文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承熙.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粗暴决定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8):26-28.

  [3]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 舒德全,闫雪燕.关于“产业转移”一节各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12-14.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