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抑郁情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更新时间:2018-04-20浏览:评论: 条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罗娟娟)

  关键词:抑郁情绪 沟通交流

  炎炎夏日的八月底,刚送走一批高三毕业生的我又迎来了新一届的高一学生。这些孩子,来自深圳各区就是所初中,第一天晚修我召开了《梦想再次启航》的主题班会,让陌生的同学们互相认识、互相握手,看着他们青春的笑脸,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

  军训的第一天,我就见识了高一新生的懒散。前晚教官在寝室手把手亲自教授的整理内务,第二天一大早检查班上就有9名学生不符合要求。教官要求他们回寝室重新整理,五分钟内必须返回。转眼五分钟到了,男生陆续跑步返回,全班同学跟着教官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又过了五分钟,最后一个男生缓缓地踱进训练,教官严肃军训纪律,直接要求他在场外做10个俯卧撑后回归队伍。这名男生就直直地站在远处,教官走到他面前,再次重申了一遍要求,该男生头一扬、脖子一扭,斜望着天边,嘴里不停地嘀咕着什么,教官叫他有话直说,他却不理不睬。站在那里,该生不断地揉搓手指,教官又发现他十个手指甲壳异常长,问他为何没按要求整理仪容仪表,他依然不理不睬。为了班上的整体训练进度,教官要求班主任我对这名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他剪指甲。

  这孩子,我认识,昨天下午随家长来报到时就因头发不合格被我要求出校理发了的。他叫WHX,罗湖外国语学校毕业,家里还有个弟弟,昨天下午我见过,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将他领到一旁,问他为何没剪指甲,他依旧不回应,僵直着脖子望着上空,眼神里满是不屑。这时候我发现他的鼻子总是一耸一耸,就问他是否不舒服,他冷哼了一声,依然没有回答。

  中午,我让他随同学们一起去饭堂吃饭,回寝室休息。接着我打电话给他的家长,想了解这孩子到底为何不同教官、老师交流,他的父亲在电话里欲言又止,最后他说下午亲自过来面谈。我们约定的时间是下午2点半,WHX的父亲很守时。在家长接待室里,这个充满哀伤的父亲向我说起了他的儿子:“他从小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后来去了罗湖外国语学校初中部,那里优秀的学生太多,加之小学的同学去那的挺少,他感到很失落,但他也没和我们说。周末回家我和他妈妈发现他的话越来越少,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后来我们问他,他也不说。我曾经带他去和心理医生聊过,医生说他有轻度抑郁症。老师,他在家对我们的态度也是这样,你千万别和他一般见识。”接着他的父亲告诉我这孩子有鼻窦炎和肠胃炎,此时我才知道他的鼻子一耸一耸的原因。哎,这孩子,身体不舒服,可以同老师讲的,可他……开学前几天他的肠胃炎也犯了,总是拉肚子,他家长向我请假带他去看病,我同意了。

  他们走后,我利用网络查询了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得知抑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反应,是一种持久的感到悲哀、不幸福和烦躁的心境,是个体对环境和内在刺激的一种情绪反应,通常还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它的突出特点是心态悲观、性格冷淡、自我感觉状态不佳、多有自责现象。有的还表现为失眠、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性欲下降等症状,更有甚者还出现自杀欲望或自杀行为。据统计,我国每年的自杀者将近24万,其中,20%是因为抑郁症,2/3 是女性。《北京科技报》报道:2005 年,国际心理学会议公布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字:在中国,20%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症。近年来,随着升学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许多人身上,特别是在大学生、高中生、甚至初中生身上存在抑郁现象日益严重,抑郁情绪的低龄化趋势相当明显。

  明确了抑郁情绪的现实表现后,我觉得仍有必要对抑郁情绪产生的缘由做一番了解。只有追本溯源,才能找出解决对策。于是我查阅了图书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得知世界各地的理论专家对抑郁症有多种权威解释:有人格理论、归因理论、压力理论、认知理论等。国内对于研究学术抑郁情绪的成因在近年也大有进展,多数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一些父母关系不睦、矛盾冲突多、婚姻破裂家庭的孩子抑郁情绪较明显。

  了解此点后,利用晚修我再次邀请WHX的家长到校面谈,这次他的父母都来了。我开门见山说了我查到的关于抑郁情绪的资料,那个年轻的妇人当即就哭着抱怨道:“都是你,整天叫一堆狐朋狗友在家打麻将,家里大的、小的两个孩子你都不管。一输钱,就知道找我和孩子撒气。”

  “你瞎说什么呢!”那个脸羞成猪肝色的父亲小声呢哝着。

  “我冤枉你了吗?你上周末还当着孩子的面打我了。要不是看在孩子还小的份上,我早想离婚了。”孩子母亲的声音一下子尖锐起来,我适时制止了他们的争执。他的母亲仍在小声啜泣,父亲的脸也更红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中学生本就叛逆心较重,加之家庭环境不睦,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孩子会越来越不愿回家,不愿与人交流,长此以往情感上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孤独失望甚至悲观绝望,生活上会出现离群寡居、不善交往,缺乏青春的气息与活力。WHX现在流露的抑郁情绪只是抑郁症的最轻表现,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帮助他尽快缓解抑郁情绪,否则任其发展就非你我之力能解决了。”我苦口婆心地劝诫家长。

  从网上我也了解到对抑郁情绪的学生,一定要加强交流沟通,让他们愿意开口说话,说出自己的内心所想。我向家长保证,等孩子返校,我会和他加强交流,让他尽快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同时,我也向家长提出要求:为了孩子,首先父亲得放弃打麻将这项不健康的赌博娱乐活动,因为打麻将不仅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分散孩子注意力,还直接造成家庭矛盾;其次家庭琐事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打架,努力营造美满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再次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冷静理性对待,不要粗暴简单地依靠拳头来解决,想骂就骂、想打就打,这样只会给孩子的自尊造成极大伤害,同父母离得越来越远。面对我提的三项要求,他的父母承诺一定执行,并当场表示今后要努力改正之前的不足,尽力与老师交流,争取早日解决孩子的问题。听到父母的保证,我也倍感欣慰,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尽快帮助孩子进步。

  军训结束后,WHX在父亲的护送下返回校园,利用晚修,我叫上他在操场上散步聊天。一开始,他依然不说话。我发现他原本很长的指甲全剪短了,在此之前他是护甲如命的。于是我开口表扬了他:“瞧,指甲剪得多好,又整齐又卫生!”借着操场上的灯光,我看见这个高出我一个头的男孩子腼腆地笑了。于是我又问他这几天在家肠胃好些没,在家做了什么,我甚至和他聊起了他活泼的弟弟。渐渐地,他的话多了:“弟弟很外向,比我听话多了,他是爸爸妈妈的骄傲。”

  “你和弟弟都是父母的骄傲。”我鼓励道。

  他再次低下头,沉默不语。过了很久,他缓缓说道:“我也不知怎么的,整天就是不想理他们。他们老是对我的生活和学习指手画脚,还总是意见不统一,经常干架。”

  看来我的未雨绸缪是对的,之前找来家长进行沟通是抓住问题症结所在了。“别沮丧!父母都是为子女好,恨铁不成钢吧。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你要有自己的判断,合理的则听取,不合理的也要和他们讲清楚。慢慢来,慢慢地去试着和他们沟通。”我安慰他说。事后我打电话给家长反馈信息,告诉他们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有独立意识和理性判断,不要把我们的意见凌驾于孩子之上,要同孩子平等对话。

  接下来的几天,高中的学习正式拉开了帷幕。我把WHX的座位安排在一个外向的男孩子旁,没过几天,那男孩跑来要求换位,WHX太闷了。我开解他:“我们有缘走到一个课室,你要帮助你的同桌啊。”数学课代表也向我投诉WHX拖交作业,催他他却全然不理。

  晚修我再次叫他聊天。在操场上,我说道从他父亲那得来的讯息:“WHX,听说你小学参加奥数竞赛得过二等奖哦,你头脑很灵活的嘛!”腼腆的微笑再次浮现在他脸上。突然,我话锋一转:“怎么现在高中的数学难度太大了,你连课堂作业都完成不了?”

  “我会做。那些太简单了,我懒得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谁知道你知不知道呢?”

  接下来的几天,我从数学课代表处得知WHX再也没拖交作业,而且还做出了一道极难的数学题,被数学老师当众大大地表扬了一次。自此,他学习有了自信心,人也渐渐开朗,也和周围的同学说话了。

  课间,WHX经常和同学路过办公室,见到我他也不再是毫无反应,总会和我微笑着点一下头,就如我和熟识的同事见面打招呼一般。又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接到WHX爸爸的电话:“老师,他回家主动和我们聊到了你,聊到了班上的同学。”听着电话那头一个父亲兴奋的语气,回想起这孩子第一天军训的表现,我也感受到了他巨大的转变,也为他走出沉默高兴。

  【教育反思】

  在这例个案教育中,我发现学生有抑郁情绪后,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督促家长尽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转变与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我尽力用夸奖、鼓励性的语言排除沟通上的困难,通过家长和同学渠道去发现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并适时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他的自信心与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此外我还鼓励他多与人交往,教会他与他人融洽相处,享受友情和亲情的温暖。最终这起个案教育取得了成功。

  对于有抑郁情绪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能谈虎色变,而要不离不弃,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导学生理智调节自己的抑郁情绪,改变对人对事的态度;寻找一些令他开心或是振奋的话题,让愉悦轻松的活动占据他的课余时间,让他学会用健康向上的情绪来抵消抑郁情绪;教导他学会适当的发泄,比如:倾诉、写日记、听音乐、运动等把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使心情平静;引导他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使他有方向感,实行目标激励。当然,如果抑郁程度较重,应找心理专家咨询,给予更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学林《都市人抑郁病》,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1期。

  2. 喻盼《抑郁发生的研究综述》,科教导刊,2014年第3期。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