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化研究——以“苯酚”的教学为例

更新时间:2018-01-18浏览:评论: 条

  徐玉芳

  (浙江省浦江县第二中学 浙江 金华 322200)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知;能力;苯酚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研究各阶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要求教师明确育人目标和任务。此后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强调了核心素养体系在中国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反映了国家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态度和决心,表明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

  中学化学教师的任务是随化学课程的发展,利用兴趣这一催化剂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部动机,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获得强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但现实中大部分的高中化学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仍然停留在被动阶段[1]。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一条捷径。

  一、优化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教学认知

  1986年,美国学者舒尔曼(L. S. Shulman)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概念[2]。继舒尔曼之后学者们的研究表明,PCK的内涵应超越教材与知识本身,使知识立足于学生立场,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3],即让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体现自身开发知识的育人价值[4]。1993年,科克伦(Cochran)等人提出了学科教学认知(PCKg)的概念,认为知识不是仅仅由教育学加工过的专业文本上获得的,而是由学生从书本与自然过程、社会过程获得的具有科学根据的知识和概念、价值和规范、社会见解和理念,是学生本身与社会外界的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5]。基于此分析,我国大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并没有将学生个体与外在情景相结合,学科教学知识与学科教学认知仍停留在“知识、技能、考试、成绩”等层面,化学课程的设置仍依赖于理论课,目标为检验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知过程

  学科教学认知的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研究。本研究以“苯酚”的教学内容为例,分析了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培养具体未来公民的关键。“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形成的体现化学特质的素养[6]。教师在科学设计课程时,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现实中大部分化学知识都是由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但应该由教师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教师可采用主题化教学,根据知识的逻辑规律整合教材,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教师要有善于运用科学方法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知识往往会加深知识点的记忆,教师可采用问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情景化教学,完善化学变化实质。

  (2)课程准备与学情分析

  高中化学教师在准备授课前,应准确把握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充分挖掘整合教学内容,融合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7]。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活动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教师的任务是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与学生特质,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问题驱动、解析问题、对比答案、讨论结果等方法组织学生学习。

  (3)教学过程

  1.从化学史角度认识苯酚

  化学史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化学史的研究工作,以化学史作为课程切入点,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8]。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可引入PPT展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苯酚”的发现过程,即科学探索再现的过程;建立酚的概念,利用身边事物创造学习情境,引出课程主题;向学生提出问题,如苯酚的分子式与苯的区别、苯酚的性质与醇的区别等,让学生发展化学学科的思维能力;板书或PPT展示苯酚的基本知识,利用学生的兴趣传输化学知识;再利用化学试验向学生介绍苯酚的颜色、状态等,使学生系统的认识苯酚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质。

  2.从课程教学角度了解苯酚

  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质即实验操作,教师的角色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化已成大势所趋,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实验创新研究,是化学教师实现角色转换、培育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具体的科学事实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工具,化学基本观念就无从谈及。在学生充分了解苯酚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师应从苯酚的化学性质(弱酸性、取代、显色反应等)出发,为学生讲解“物质性质及其转化规律”,使学生了解酚类物质的结构特点,掌握苯酚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对相应的性质做出简单解释。例如在实验中可以向学生阐述苯酚与苯、乙醇等在结构上的区别,在苯酚浊液中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现象表现了苯酚的弱酸性,利用溴水使学生理解苯酚的取代反应,利用三氯化铁溶液使学生理解苯酚的显色反应等,进行系统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问题即物质性质及其转化规律,从而系统地构建知识框架,以抽象思维获得感性材料,有利于构建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学习与成长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从生活角度认识苯酚的用途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仅仅靠记忆的具体知识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在获得具体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初步形成一定的化学基本观念。教师可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向学生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物质,告诉他们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方面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材料。如苯酚可制造合成纤维、农药、合成香料、染料等;教师也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向学生阐述苯酚的用途,了解预防化工污染的基本手段,摒弃“化工生产一定会污染环境”的错误观念;向学生介绍苯酚的人体、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受到苯酚危害应采取的应对策略,体会有机物与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知识再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确立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动力;同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关注环境保护、善用化学资源。

  (4)科学设计学习任务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情境,为学生科学制定学习任务。教师制定学习任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高教师本身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知水平,提高其专业水平。例如让学生在课后了解可能会接触到苯酚的物质或环境场所,并提出防护建议;或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探索的平台,让学生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对苯酚性质与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形成化学思维观念;设计实验拓展任务,以实验事实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三、总结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应以培养学生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宗旨[9]。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想、化学精神、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还应该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竞争与创新能力、化学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跨情境的综合能力等[10]。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超越化学学科知识理解化学教育的本质,挖掘课程文本中的育人潜能,突出创设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科学精神,从而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 梁峰丽. 思维导图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Park S, Oliver J S. Revisiting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PCK as a conceptual tool to understand teachers as professionals[J].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008(38): 261-284.

  [3] 李伟胜. 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内涵辨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8(1): 26-31.

  [4] 张贤金, 吴新建, 叶燕珠, 等. 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 中学校教师培训, 2017(4): 9-12.

  [5] 陈新华.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认知[J]. 中学校教师培训, 2017(6): 45-48.

  [6] 徐宾.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1): 61-63.

  [7] 林小驹, 李跃, 沈晓红.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 教育导刊, 2015(5): 78-81.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