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在探究式课堂中浅析璧坐玑驰的《林黛玉进贾府》

更新时间:2017-03-29浏览:评论: 条

  周荔

  (兰州西北中学,甘肃 兰州 730050)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璧坐玑驰

  随着语文“工具性”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迈进,语文行吟中的探究式学习成为提高学生文学底蕴、审美鉴赏力、逻辑思辨力和人生修养的拓荒者。2011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核心概念即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头脑风暴,改“灌输式”为“研究性”。荀子的《劝学》篇中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而我们的今天的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荀子劝学中的学专于心,作为语文教师不是教会学生简单的储备,更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在语文文本中融会贯通,能够以思辨的角度和审美的方式去赏析、去探究。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结合自己已有知识和从生活中广泛收集的资料去探究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打造和对学生心智的熬炼。学生在独立自主发现问题、调查收集、整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建构了自己的认知世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从一无所知的开始到满腹经纶的结束,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对语文感知的能力和对语文情愫的触动。接下来就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索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动人的情节,出神入微的人物刻画,精辟高妙的语言使其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之传,人教版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楔子中的第三回,文本让学生初探贾府,通过对各个人物出场鲜活精巧的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在本次探究式学习中依旧围绕环境描写、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的赏析为重点。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表达交流,所以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拓展学生的文学广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小组成员能够运用学者的观点指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具体实施过程:

  一、 转化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教师确立好文本学习的重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主题,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由此我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确立了三个研究方向即初入贾府的环境描写、三位核心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分析、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由各小组自主选定探究方向去展开探究过程。

  在探究中由于学生缺乏探究方法和经验,需要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因此我制定了一张探究引导表分发给各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研究课题的专业品质,《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因此,一旦确立研究方向就要潜心收集本主题各个方面的信息量。比如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推荐电子文献中国知网,专著文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等。在探究式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遨游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中广泛阅读,这样便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和人生修养。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的盲点进行细微的修正,比如有组同学在探究贾府环境描写时,打算利用87版电视剧中的情境来赏析文本。在跟进中我建议小组成员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报告的聆听者,通过观影而身临其境的感受曹雪芹笔下昔日辉煌的“敕造荣国府”的富丽堂皇,小组成员经过再三推敲觉得播放影片的方式容易局限文本赏析的宽度,后来改为将《林黛玉进贾府》与《刘姥姥初入大观园》的文本比较阅读,从而感受作者描写环境的高妙,也找到了林黛玉心思情感的细微之处。所有的这些探究过程都由小组的记录员一一详尽的记录在册,因为复杂的、多日的调查项目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难忘的经历,对于他们知识的再构造有着不容小觑的力度。

  再次,撰写课堂发言稿不仅仅是小组其中一位成员承担的任务,必须是小组探讨修正后的一致见解。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撰写的发言稿中要体现赏析文本时的语言知识、思想感悟,作品反映的人性深度和生命意识。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对于撰写课堂发言稿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推助师生情感交流。

  最后,在探究过程中,评估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评语既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肯定,也为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课堂探究中带领学生感受文学的生命之境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全书序幕的第三回,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教师有必要通过微课的形式将第一回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大致为学生作一简介。使学生清晰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以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从宏观把握所学文本内容。之后分别由各组成员按照文章脉络汇报探究性学习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及老师发出质疑,由汇报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问题。比如其中一组同学在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通过分析黛玉的肖像在众人眼中、凤姐眼中、宝玉眼中的异同,点出黛玉貌美而多情,作者抓住“眉”的清淡、秀丽,“眼”的悲情、娇羞,暗示着其悲剧的一生。又分析了黛玉的行为动作,黛玉身为大家闺秀,去“钟鸣鼎食”“与别家不同”的贾府,在邢夫人处、王夫人处、贾母处、宝玉处都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从中看出黛玉的机敏和谨慎。在语言的分析后肯定了黛玉性格的敏感与自卑。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为什么黛玉的性格会如此的敏感又自卑?经过小组讨论结合第二回大家想到黛玉母亲早逝,又寄人篱下,加之身份的特殊,自卑之心是必然的。

  再比如在王熙凤的性格分析中,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扮演王熙凤,将其性格特征在表演中放大,突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张狂,虽然博得满堂大笑,但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曹雪芹文字描绘的逼真性。另外一组的同学还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将王熙凤与林黛玉进行比较,凸出王熙凤泼辣、颇具城府、矫揉造作的性格特征。此外,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分析了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以及王熙凤与林黛玉的语言交流,表现王熙凤机变逢迎,喜欢弄权,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征。

  在分析宝玉人物形象时,探究小组的同学不仅从文本入手结合脂砚斋的批注分析宝玉的人物性格,通过将黛玉从王夫人、母亲口中听到的和亲眼所见的宝玉形象做对比,充分突出了他与封建制的对抗。通过后人《西江月》的词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也表现了宝玉的叛逆和反封建。在讲到摔玉时,有小组发问《红楼梦》中的“群笑图”宝玉笑得最放肆,想让大家帮他分析分析宝玉的哭与笑。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宝玉的哭与笑真是其性格的真实反映,宝玉是性情的又是理性的。在分析宝玉的性格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贾宝玉虽然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是不彻底的。在此处,教师补充提问在宝黛初见中,为什么双方有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带领学生探讨明确与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相照应,为下文两人的爱情故事做铺垫。

  在语言赏析上,报告小组通过借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四句,“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自然顺写一笔,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傍见一笔,更妙。”选择词句一一赏析。

  最后,由教师总结曹雪芹在《红楼梦》写作上的高超造诣。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整个探究式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知识,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其“发现—研究—解决”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01-133 .

  [2] 沈国全 .语文本心轮—基于心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6-7

  [3] 郑万钟 .《红楼梦》与中学语文教材[D].扬州: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胡荣兰 . 体验·探究·发现-体验式阅读教活《林黛玉进贾府》.武汉:社会与经济信息,2001.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